第 15 章样本含量估计案例辨析及参考答案案例 15-1某研究者为了证明A( HP-1000 型超声诊断仪) 、B(研究者自制的成像系统)两台仪器测定的结果无差别,作了如下的实验设计:选一个健康人作为受试对象,用A、B两台仪器前后两次(间隔为1 个月)对此人分别重复测定4 次, 其数据格式如教材表15-9所示。观测的定量指标分别是:①二尖瓣前叶EC幅度;②左室后壁运动幅度;③ R-R 间期。数据处理方法是:每个指标下有4 组数据,既作了方差齐性检验,又作了配对比较的t检验, P 值均大于 0.1 。结论:两台仪器的测定结果无差别,可用自制的成像系统取代费用很高的同类进口仪器。教材表 15-9 对一名健康人某一项指标(如二尖瓣前叶EC幅度)测定的结果重复测定顺序号二尖瓣前叶EC幅度A 仪器第 1 次测B 仪器第 1 次测A仪器第 2 次测B 仪器第 2 次测1 X X X X 2 X X X X 3 X X X X 4 X X X X 注:“X”代表各次测定的具体值。请辨析下列问题:(1)根据研究者的实验实施情况及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判断研究者采用的实验设计有何不妥?你认为应该如何设计?(2)按照你的设计,如何确定应选取对象的数量?案例辨析(1) 根据研究者的实验实施情况及对实验数据的处理( 既作了方差齐性检验, 又作了配对比较的 t 检验 ) ,可以判断研究者自己认为其所采用的实验设计类型为配对设计,即对同一个指标, A、B 两台仪器每一次测定的结果配成一对。但是,采用配对设计时,不能考察受试对象接受A、B 两台仪器对各项指标的测量的先后顺序对测量结果有无影响。本研究涉及3 个因素, 其中 1 个是实验因素 (即仪器),另外两个是区组因素(即测定时间和受试对象),因此, 为了实现研究者的实验目的,最好采用交叉设计来安排实验。采用交叉设计时,选足够数量的健康人,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先接受A 仪器测量后接受B 仪器测量, 另一组则按相反顺序接受测量。(2) 研究者在实施实验时仅选一个健康人,用A、B 两台仪器前后两次(间隔为1 个月)对此人分别重复测定4 次,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他认为每次每台仪器都作了4 次独立重复实验, 其实不然。 这是因为, 这里用同一台仪器对此人同一个指标重复测定4 次所得数据应取平均值, 作为对该指标的测定结果。研究者在实施实验时仅选一个健康人,实际上仅仅进行了一次独立实验,没有进行独立重复实验,违背了实验设计的重复原则。要得出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