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有效教学”,请慢些走“有效教学”,请慢些走 曾经结识过一位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老师,听他讲过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他所在的学校一直都十分注重有效教学,尤其是其小学阶段的教学质量十分过硬。可该校初中部的老师们却并不欢迎本校的小学毕业生。相比之下,他们更喜爱来自乡镇小学的新生。虽然那些农村的孩子在考分上临时不占优势,但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中却表现出了不错的后劲,其中有不少很快就能超越原本在城里大校就读的优等生们。一直以“有效教学”自居的学校就这样默默面对着“有效教学”带来的尴尬与无奈。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效教学”的春风仿佛在一夜之间吹遍了大江南北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动,在形形色色的教学研讨平台上,许多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讨论着“有效”,追求着“有效”,践行着“有效”……然而到底什么才是有效的教学?怎样的教学才算有效?有效的教学如何才能在现时的有效与进展的长效之间实现和谐统一?关于这些根本性问题的思考却往往被许多人忽略了。 一、“有效”的叩问 从字面上看,“有效”即有效果,有成效。那么“有效教学”是否可以理解为“有效果、有成效的教学”呢?假如真是那样的话,就有问题了。问题之一:在提出“有效教学”之前的教学是否都是无效的教学呢?问题之二:假如在提出“有效教学”之前的教学也是有效果的,那么再提出“有效教学”这一概念是否还有必要呢?为了消除这种困惑,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表述方式—— 有人从几何学的角度提出: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是否“有效”就是要看这堂课从教学的起点到终点的垂直高度。 又有人从工业生产的角度提出: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就是要看单位时间内,教学的产出与投入的比值大小。 类似这样的表述方式听起来言之凿凿,可细想起来却又让人一头的雾水。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从教学的起点到终点的垂直高度”到底衡量什么?如何衡量?“教学的产出与投入的比值”究竟如何计算?什么是教学的产出?什么又是教学的投入?这些东西如何量化? 新课程改革提倡关注学生健康、全面、持久的进展,关注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均衡进展。可是,这些因素究竟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合理的量化从而评估教学的有效性呢?这个问题恐怕将要成为世纪性的难题了。 原来的困惑还没有消除,新的困惑又接踵而至。在我还没有弄清什么是“有效教学”的时候,“高效教学”又呼声四起,成为教改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