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名词释义 1、假性参与:公开课上“为讨论而讨论”的做法。 2、自然适应性原则:夸美纽斯提出来的概念。 3、教育性教学:赫尔巴特提出的概念,把道德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统一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中。 4、强化注意:行为主义心理学教学理论。 5、结构教学法:布鲁纳学科知识结构理论,讲究知识结构的表征方式、经济性、效力。 6、非指导性教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提出的教学理论,教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教学过程要鼓励学生自己自由表达感情。步骤:确定帮助的情景;探索问题;形成见识;计划和抉择;整合。情感教学就是其中的一种。 7、建构主义教学:运用已有信息,理解新信息;从记忆系统中提取信息本身,参与建构。代表人物:皮亚杰,维戈茨基。 8、抛锚式教学:布朗斯福特领导小组提出,要求学生在真实的和类似真实的情境中探究事件,解决问题,并自主地理解事件、建构意义。环节包括:创设情境,抛锚,主动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9、多元智能理论: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来的理论,要点是:每个人同时拥有多种智能,大多数人有可能将其中的一种智能发展到令人满意的水平,这些智能之间以复杂的方式起作用,每种智能有多种表现形式。 10、首因-近因效应:教学理论家索萨提出的概念,大脑对于最前面和最后面的学习内容印象深刻。 11、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12、教学不以发展智力为目标。 13、发现学习:强调探究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发现学习包括质疑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114、弗兰德斯的“三分之二律”: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用于讲话,讲话时间的三分之二是教师讲话,教师讲话时间的三分之二是向学生讲话而不是与学生对话。 15、讲述:描述性讲述、说明性讲述、解释性讲述。 16、有效提问:设计提示课文结构和指导的关键问题;问题的措辞必须清晰明确;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要有逻辑地、连续地提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有水平区分度;问题要紧跟学生的反馈;回答问题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采用能调动更多学生参与积极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提问。 17、内源性归因:表扬的一种形式,学生认为他们是因为喜欢学习,想提高与学习任务有关的技能才付出努力的。 18、自我效能感:即自信心。班杜拉的自我效能论:学习成败的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鼓励、说服,生理线索。 19、合作学习:约翰逊兄弟提出的观点,五要素:积极的相互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