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文心雕龙》通变观探绎《文心雕龙》通变观探绎 汤雪蓉 摘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常”与“变”对举以突出“通变”之必要,通与变皆在人心灵之上,由人去激发与周遍,以通求变,以虔敬之心通贯源源而流的文学传统,“还宗经诰”以回归可能性最多之本源,进而展开更为宽阔的存在境遇之上的艺术个性,变而趋通。本文从通、变两个动力层面探讨彦和参伍因革的通变观,以观其生生不已、运化不息的内在流动结构。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通;变 “通变”最早见于《周易》,“通”,从“辵”从“甬”,有畅通无碍之意。“通变”内蕴着一个动态的、循环往复的生成过程,“通”才可言“变”,以从可能性最多之本源生发而来的“通”求“变”。“变”有其内在的规定性与约束性,“变”是糅合了各种可能性、蕴有无限生机和活力的求通之“变”。“通变”意即事物行路贯穿使之畅行,在此基础之上始可以谋求变化,任一变化皆是为寻求更长久的贯穿。 刘勰好言“通变”,将这一哲学概念引入其理论论域之中,并将“通变”作为拓展其理论路径与话语体系的准则,使之成为《文心雕龙》“文律运周”的动力系统,以“通变”为名独列一篇,通变观却不局限于其中,而是辐射于全书,可谓是“贯穿于《文心雕龙》全书的基本思想”。(1) 通变观历来受到学界的重视,《文心雕龙学综览》载有何懿对通变论的梳理,通变论的主旨分为四个方面:“一、重在复古;二、主于革新;三、继承与革新,而就继承与革新的内容和范围又有着不同的理解;四、文学创作方面的‘会通‘适变。”(2) 细观刘勰的通变可以见出,彦和将“体”与“数”、“常”与“变”对举以勾勒当下文学创作势必面临的困境,从而突出“通变”之必要,通与变皆在人心灵之上,由人去激发与周遍,以通求变,以虔敬之心通贯源源而流的文学传统,“还宗经诰”、“参古定法”以回归可能性最多之本源,进而展开更为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宽阔的存在境遇之上的艺术个性,奥妙无穷、灵虚浮荡的性灵之美被昭示与彰显,变而趋通,即所谓“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3)通与变,可视为两个动力层面,构成生生不已、运化不息的内在流动结构。 一、“通”的内在规定 《通变》开篇道:“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刘勰入题便将“体”和“数”对举,“体”之“常”与“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