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一个西部女人的西部一个西部女人的西部 从东北的哈尔滨出发,一路向西,我乘坐的旅游专列,横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穿越 9 月的北方。满窗满眼沉甸甸的丰硕的绿,渐渐缤纷为秋韵秋意。路边的树枝草叶被西向来风吹得齐齐向东颔首,像对驶来的专列鞠躬礼迎。起风了。我终于有机会追溯那风起的地方,西部。 不久前我读了石油女作家李玉真的作品,就开始向往那片土地。“那灰白而不是灰黄的戈壁”,“绝无色泽之鲜活感的戈壁上,奇形怪状的砂石林像鬼神张牙舞爪的手和头。鱼尸一样的土丘,便是生命在这里失败的标志(《西部圣母》)”。她描寫的是青海柴达木的荒滩戈壁,是西部最荒凉的一隅,而石油人却在那里为国家开采石油。我渴望去看看,去感觉她在西部的感觉。 车窗外的天地越来越辽阔,辽阔得不见人烟,起起伏伏的是干透的黄土、褐沙、砾石,间或可见沙土砾石间一弯弯干涸的河道和一闪而过的残垣断壁。植物越来越瘦小,草稀沙茂。历久的尘沙附着在一簇簇植物(后来知道是骆驼刺)上,灰绿色的植物与青灰色的土地没什么区别。没有变化的景色,没有季节,镜头里缺少参照物,像是忘了涂色的粗心画家的底稿。 这就是李玉真作品的底稿。她原来的生活底色是绿色的。她 1969 年从重庆一所学校毕业后响应号召去了青海,在干旱、缺氧、风沙主宰的西部戈壁工作了整整 30 年,直到退休。她的作品几乎都在写西部:长篇小说《西部圣母》,小说集《西部故事》,散文集《西部柔情》,报告文学集《边塞曲》……她更致力于西部女性文学艺术的创作,歌曲《采油姑娘上山来》获全国五一文化奖,中央电视台多次播出的电视散文《西部女人》,让人动情、让人流泪。 我与她相识,是 20XX 年第三届“中华铁人文学奖”颁奖大会时,她已经退休,从青海油田迁居北京。她看上去根本不像年近 60 的人,有着不错的基本功功底的舞姿更加深了我对她的印象。以后我们互发邮件短信,沟通作品。 一个有着漂亮舞姿的女人,心里肯定有过炫彩的艺术梦想。可漂亮且爱美的她,在少有人迹的西部荒漠戈壁,“几十年与风沙为伴,几乎每天都能从黑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发里梳下沙子,洗衣前能从衣兜里抖出沙砾。刮大风时,吃饭沙子咯嘣响,走路沙子直打脸。大风过后,睫毛上,眼角里,鼻孔里,尽是沙(《去看沙坡头》)”。五、六十年代,大西北的戈壁滩上风沙特别多,最长的一年连续刮了 108 天。 “西部的狂风太残忍了,它可以赶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