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世间唯有情难诉世间唯有情难诉 与李培禹先生相识多年,在我的印象里,他充满了诙谐、幽默与睿智。在朋友相聚的时候,只要有了他,场面立时就活泼起来。甚至同行的一切也会被他安排得熨熨帖帖、有条不紊。漫长旅程的寂寞,还会因他那口吐莲花的幽默与诙谐,弄得一路的莺歌燕舞。如此读他的文字,原以为也是这样一路的歡歌笑语。但读完他的散文集,却并不是想象的轻松,甚至常常还让人眼睛一湿,为之动容。 培禹先生出生于北京一条名叫赵堂子的胡同,这条让他乡情有着根基和依靠的胡同,因住过诗人臧克家而著名。但就是这条留下他童年、少年和青年记忆的胡同,现在也找不到当年的踪迹了:“海棠树、臧老的故居,和赵堂子胡同的小大院,荡然无存了。然而人还在,情依依。”“胡同没了人还在,人在情义就在……”(《胡同没了人还在》)都说物是人非,但现实里往往还有一种物非人还是、情还在。因为有一段插队的经历,他念念不忘的还有他的第二故乡谢辛庄。然而,重返谢辛庄,他也“不见了村边的小河,不见了农舍里的炊烟,不见了‘哞哞’叫的老牛……然而,为什么我们还要回来?因为人还在,朴实的乡亲还在”(《重返谢辛庄》),这里,他对自己命运里两个故乡所倾注的情感与语言竟如出一辙。岁月流逝了许多美好,故乡各自饱经沧桑,但他信任一种“真善美”的传承总会绵延不绝。 在散文《总有一条小河在心中流淌》中,他深情款款地写道:“……无论它水清水浊,水缓水急,哪怕有一天它真的断流了,消逝了,它也还会在我生命中静静流淌着。”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小河。实际上,这条小河就是我们生命情感中的“巨流河”。培禹先生十四岁时,他的母亲就因病去世,他对母亲的记忆遥远而模糊。但他深深地记住了母亲临终前为他缝补衣衫的情景,并把所有的孝顺与爱给了老父亲。在和父亲相处的日子里,勤俭的父亲为了不让他受冻,把一个冒着蓝火苗的小煤炉搬进了他的房间,差点造成了他煤气中毒,以至使父亲后悔不迭,“以后再也没有心疼过家里的蜂窝煤”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清明”情思》),亲情与生俱来,在李培禹的生命里,他的这条亲情的大河从来就是波澜壮阔,充满了大爱。 有乡情、亲情做了生命的垫底,他的师生情和友情不仅就有着沧桑的意象,还有着温馨的底色了。《我的老师“流水账”》这一篇散文,他一口气将自己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的老师一路写来,记下的便是一笔笔宝贵的情感“流水账”:他的记得每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