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会计与税法差异的处理原则与方法:会计和税法上的差异2024 年 2 月 15 日,财政部发布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其中新会计准则于 2024 年 1 月 1 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鼓舞其他企业执行。2024 年 3 月 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并将于 2024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新准则与新税法有哪些差异?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差异? 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法律规范的对象和目标不同,两者的差异无法消除。假如以税法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假如以会计核算的收入和利润作为计算流转税和所得税的计税依据将会弱化税收职能,因此“财税合一”的思路是行不通的,我国实行了国际通行的做法———财税适度分离。从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 3 次演变来看,由过去的以利润表为基础,逐步改变为以税法口径的“收入总额”减“扣除项目”格式设计,显示出税法与会计制度的“独立性”。随着会计、税收理论讨论的进一步深化,会计与税法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 处理原则对会计与税法差异的处理应坚持统一性与独立性两项原则。 1.统一性原则。如前所述,会计与税法的差异是无法避开的,但假如制定税法时完全不考虑会计处理方法,将会无端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差异。这些差异是没有必要的。例如,《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为购置、建造和生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而发生的借款,在有关资产购建期间发生的借款费用,应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有关资产的成本;有关资产交付使用后发生的借款费用,可在发生当期扣除。”税法对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时间确定在“有关资产交付使用时”,而《企业会计准则第 17 号———借款费用》准则确定停止资本化的时间在“有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时”。假如“预定可使用状态”与“交付使用”还有一个时间段,那么会计资本化金额与税法资本化金额是不同的,由此造成固定资产的会计成本与计税成本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到会计折旧与税法折旧的差异。本人认为这类操作口径上的差异应当协调一致,制定税法时应当尽量参照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毕竟计算税款的基础数据是以会计为基础的。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独立性原则。只有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保持各自的独立性,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应纳税额的准确性。《税收征管法》第二十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国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