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幼儿教育目标特色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幼儿教育目标特色 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通过历史积淀形成的整体思维特点的集中体现 ,幼儿教育是社会群体对于自身期待的重要集合,本文集中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与其相互作用的幼儿教育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传统文化;学前教育;培育目标 一、幼儿教育目标受传统文化影响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 蒙以养正,重视启蒙教育 古代家庭注重早期教育,认为“教子宜自胎教始”。朱熹主张“孩幼而教之以孝悌诚敬之实,及其少长而博之以诗书礼乐之文,皆所以使之即夫一事一物之间,各有以知义礼之所在,而致涵养践履之功也”。儒家思想认为,早期教育能使儿童产生對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家庭群体感的认同和对家长养育之恩的孝敬情感,以此作为维系家庭稳固的重要力量。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儿童期的教育在儿童一生中确实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对子女最初道德观念和为人处世的准则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关注家庭教育的家长示范作用,强调家长根据社会生活准则,从儿童期开始,对子女在的言谈举止、生活习惯以及道德观、人生观等做人的基本要素方面进行良好的启蒙教育。 (二) 立志勉学 儒家认为“志为进德之基,昔圣昔贤莫不发轫于此。志之所趋,无远不届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传统家庭教育要求子女要立圣贤之志,要立志报国,如“岳母刺字”的家教故事,教育子女要“精忠报国”。传统家教思想认为读书治学是立身成德的重要途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强调“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古代家训中总结出很多读书勤学的事例和方法,以此来教育其后人勤学、惜时,以求有所成就。 (三) 明德修身 中国古代社会是以伦理为本的社会,“家国一体”的结构,使个人的道德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素养首先在家庭中形成。儒学教化观是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孝悌”为核心,进而扩展到整个人际关系,构成了对外讲人道精神,对内求理想人格的伦理道德教育体系。儒家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因此,传统家庭教育十分重视子女人格的培育塑造。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国古代家教通过日常生活行为法律规范对子女进行道德行为习惯修养,使子女养成诚实、仁慈、守信、谦逊、自强等良好品质。同时,古代家教教育后代要有淡泊名利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