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毅:欣赏《红楼梦》的三个视角《红楼梦》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被认为是中国小说史上不可超越的巅峰。《红楼梦》自传世以来,两百多年间读者不计其数,好评如潮。其中,对《红楼梦》评价最高且最有分量的人莫过于毛泽东。他曾说自己将《红楼梦》读了五遍以上,并称只有读五遍以上才算真正理解。显然,要读懂《红楼梦》是不容易的。作为现代社会的读者,在语言上要读懂作者原创的诗词需要一定的语言功底,在文化上要想象作者描述的各种园林艺术、戏曲艺术、神话故事需要丰富的中国文化功底,在哲学上要理解作者叙述细节和故事的深意则更加需要对中国的历史和哲学有着更深的掌握。一个高屋建瓴的作者,其驾驭作品的能力和寓意的深远总是技高一筹,让读者每读一次作品都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这正是阅读经典带来的独特体验和乐趣。当然,一个高明的作者不仅希望读者能够在他的作品中寻找到乐趣,他更希望读者多加联想,把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产生更多、更强的共鸣。就笔者的阅读体会,欣赏《红楼梦》可以从以下三个视角来看:一、体会巧妙的“构思”文学作品要有可读性,往往需要巧妙的构思;而要成为伟大的作品,则必需具有超脱凡响的架构和布局。《红楼梦》的巧妙构思体现在:一是伏笔多。首先,在人物的命名上预示了人物的命运或人物个性。其次,在情节上,一个看似平常引出的一个细节往往是后面数个章节重大情节发展的线索。《红楼梦》全书叙述了众多看似平常的细节,随着情节的发展, 在后面的章节中这些细节被一一地再度贯穿起来或发展开来。阅读此书,要善于分析和品味这些具有伏笔性质的细节。二是虚实结合。作者在开篇的章节就说全书已“将真事存焉”。为何要隐去真事?学术界的一种观点认为是规避政治审查。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将真事隐去更加有利于扩充文学的创作空间。但无论是作者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还是出于艺术角度的考虑,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都要对全书各种虚实结合的描述多多加以辨析和揣摩,才不会被“假事”所蒙而漏掉作者的真实意图。例如,作者表面上在书中描写一件琐碎小事或一段平常对话,其实是有意反映一种人生处境或人生态度。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和布局贯穿全书。从古今中国的小说来看,大多“写实”(现实描写)亦或是“写虚”(神话描写),虚实结合的作品不算多。虚实结合的作品往往容易陷于“虚”而趋于偏废,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