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先秦至六朝文学“情”的收放循环先秦至六朝文学“情”的收放循环 李飞 摘 要:中国文学自古逃不脱一个“情”字,“情”在不同时代环境下呈现出不同态势。春秋末,礼崩乐坏,孔子为救时弊疾呼克己复礼,不倡情感宣泄。战国中后期,诗歌表达情感之特点日益显露出来。两汉把文艺功能归为“美”“刺”两端,强调文艺社会功用。魏晋六朝,文学地位被抬升到空前高度,中国文艺理论逐步走向独立与成熟。历史是一个圈,文学中的“情”也在周而复始的历史中收放循环。 关键词:情;人情;文;政教;收放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1]中国文学自古逃不脱一个“情”字。“情”指人情。“何为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情”与生俱来,未经修饰,需适当用理性进行约束方能稳定社会秩序。陈世骧在《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指出:“两千年来的中国历史,一直是在‘情的解放—情的泛滥—情的压制中往复循环。”[2]中国文学进展亦然,文之“情”收放有时,解放与压制此消彼长。 先秦时代属于文化进展早期,意识形态、文化领域内各部门界限不清,文史哲不分,诗乐舞合一。《周易》首提“人文”概念:“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3]先秦强调文品出于人品,追求人生和艺术相统一的审美境界,侧重作家作品,知人论世,现实针对性强。“圣人之情见乎辞”[4]圣人通过文辞表达深邃思想。不仅圣人之情,言辞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表达情感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文字作为语言艺术能更好地表情达意。故“情”是文学及文论的基本范畴及重要范畴。诗歌自古便能生动表达人们丰富的情感。先秦时期,严格意义上来说,诗歌始终作为纯文学而存在。《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战争、祭祀、爱情等社会风貌。“‘诗的定义是‘歌之言,和音乐密不可分,且兼个人化语调充盈其间,再加上内里普世的人情关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怀和直接的感染力,以上种种完全契合抒情诗的所有精义。”[5]人们创作伊始,情催意动,有感而发,情感无拘无束表现在诗歌中。至于采诗官来收集整理,交给周天子作为施政参考,就不是创作者创作时首要考虑的事了。 春秋末,礼崩乐坏,诸侯随心所欲肆意逾矩,相互攻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6]孔子周游列国疾呼“克己复礼”“为政以德”,试图挽救时弊。孔子给了《诗经》极高的评价与地位,《论语·阳货》:“《诗》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