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再见语言,再见吾爱再见语言,再见吾爱 谭香山 《电影手册》的德洛姆(Delorme)时代在 3 月正式落下帷幕。20XX 年初,该杂志被以数名投资人和制片人为首的新资本收购重组,以德洛姆为首的 12 位编辑部成员集体辞职,并发布声明抗议资本的介入及其给杂志带来的不良影响。在 2 月底发表的集体辞职宣言中,编辑部表示 4 月的《电影手册》将是现任编辑部制作的最后一期杂志。 3 月中旬起,受到新冠病毒的影响,法国开始了长达两个月的居家隔离和停工停学。电影产业停摆,新片不再上映,所有电影院关门谢客,传统观影的“场域”因此临时消逝,编辑部的编辑们也只能远程协同工作。就在这样的困难情境中,《电影手册》编辑部仍然如期完成了他们在职的最后一期杂志的撰稿和编排。尽管人手不足、印刷厂停摆、杂志亭关门、邮政系统超负荷,它终于还是克服万难来到了如我一样的普通读者手里。 《电影手册》4 月刊(也是第 765 号刊)题名“什么是批判?”,漫溢着告辞的气息,是编辑们对于过往时代的一次总结,也是传统电影痴儿的一曲无调情歌。 爱的艺术 765 号 刊 卷 首 语 题 名 “ 爱 的 艺 术 爱 的 艺 术 ( Lart daimer lart daimer)”,爱和艺术两者确实作为主线贯穿全册。在七十余页的内容中,前三十页贡献给了电影批判这一“对电影的爱的艺术”,成为了整期杂志的核心纲领。而相比起以往的刊号,本期杂志没有太多的对新电影或话题电影的介绍和评述,在整体上强调电影批判行业的状况和历史。比起影评,这期杂志更多是一期对于影评的批判,具有“元批判”(meta-critique)的性质。在三十页的对于电影批判的批判中,编辑们引经据典,插科打诨,不仅仅介绍了电影批判这一行业的历史和基本状况,更是为其他有志于从事影评行业的年轻人给出了详细的写作指导。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在“事件(événement)”栏目的三篇文章中,每一篇都和批判行业的现状以及各类趋势息息相关。第一篇《荒谬注视》中,编辑回应美国学者 Iris Brey 对《燃烧女子的肖像》的盛赞及其对《手册》的批判,反击了他们眼中造作和看似时髦的批判理论工作;第二篇细数英国文化圈中电影批判的现状和文化艺术在社会中的边缘化趋势;第三篇探讨影评中的人称问题:当一个影评人在行文中以“我(je)”进行自指,会有什么样的效果,而这种称呼选择又折射出什么样的影评哲学?要知道,在法语世界,严肃的电影评论和学术写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