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农村普通高中教学类型与学习类型的适配性讨论农村普通高中教学类型与学习类型的适配性讨论 一、讨论背景和意义 农村普通高中在较长时期内存在这样一种状况,即老师的教学类型与学生的学习类型不适配。叶澜教授认为:“把丰富复杂的、变动不定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别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教学过程观最根本的缺陷。”本课题的提出,是基于我们对新课标下的教与学的重新认识,也是对教育视野中基本问题的关注。通过讨论,我们可以了解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类型与学习类型的进展现状和不同特点,进行适配性操作策略讨论,对课堂上所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各种事件进行临床观察和深化思索,对师生教学活动进行分析、提炼,探究教学类型与学习类型相适配(以下简称教学适配)的讨论途径和方法,寻求教学适配的最佳结合点,探究和构建教学适配的机制和原则,研制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量化表;在适配性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个案讨论,制定“因材施教”的教学计划,构建适合新课程理念的能够促进老师成长、学生进展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促进老师自身专业进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办学品味,为理论讨论提供案例,为同类学校提供可供借鉴的教学模式。 二、讨论目标与内容、方法 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了讨论:适配性文献讨论、适配性现状调查、适配性操作策略讨论、基于本课题的老师校本培训讨论。其中适配性操作策略讨论和老师校本培训讨论是本课题重点讨论的内容。 新课程强调“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共同中介客体——教育资料(有形客体)和交往主体的人际交往关系(无形客体)之上的‘参加-合作’”,本课题的讨论就是在构建“参加-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过程中,促进教学适配,从而促进老师专业成长、真正实施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类型的转变,发挥其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从而实现学校的跨越式进展。 本课题属于应用讨论的范畴,总体上力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整体和局部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以应用讨论为主,辅之以经验总结法、文献检索法、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个案讨论法、行动讨论法等。 三、主要讨论成果 1.通过教学适配讨论,老师逐渐达成这样的共识:学生学习障碍的形成很可能是由师生之间的教学类型与学习类型不相匹配造成的,这对学习障碍的诊治大有裨益,也为老师的因材施教提供了新的途径。只有当教学适配时,才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由于老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对传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