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进展中的中国扬琴理论讨论进展中的中国扬琴理论讨论 【摘要】: 1950 年中央音乐学院首开扬琴课,扬琴从民间的业余化跃而转身进入了专业化进展的道路,扬琴在更新中逐步的进展壮大。新中国成立到二十世纪末期扬琴理论文献的讨论也进入专业化、多元化的进展轨迹。而在这段纵向的进展时期又突显出它的阶段性,50 到 80 年代以扬琴形制和演奏工具革新为主的理论文献占据着主流的方向,90 年代则由重视形制的改革转为重视扬琴演奏技巧主流讨论,并出现了关于教学、流派、二度创作等精细化、专业化、多元化的讨论方向。本文将以新中国成立到二十世纪末期这段时期扬琴理论的进展为讨论对象进行阐述。 【关键词】:扬琴形制;演奏工具;演奏技巧;理论讨论 建国后,我国的各项事业都进入了稳步进展的新时期,各大音乐专科学院纷纷成立,并开设了扬琴专业课程,使得扬琴这件乐器逐步走上了专业化的进展道路。20 世纪 50 年代至 90 年代末年,这一时期有关扬琴理论的文献逐年增多,扬琴理论讨论进入了进展时期。这段时期不同于建国前启蒙期多为乐志记载的描述性内容,而扬琴工作者对扬琴艺术进行了专业化的理论讨论和探究,进展并确立了较为全面的讨论方向,为扬琴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扬琴形制和演奏工具改革的讨论 “工欲行其善,必先利其器”,乐器形制的改革和演奏工具的改革是乐器进展的根本动力。扬琴传入我国后,一直处于民间戏曲伴奏的地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扬琴形制的缺陷,音域较窄,不能自由转调等缺点制约着扬琴的进展。伴随着形制的改革,与之相应的理论讨论也活跃起来,第一篇有关扬琴形制改革的文章是 1974 年许世民发表的《十二平均律扬琴简介》,随后对扬琴形制的改革文章逐年增多。 传统扬琴形状大多为扇面形和蝴蝶形,存在着音域较窄、音量偏小,不能自由转调等短缺之处,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演奏与进展,由此有关扬琴形制及演奏工具改革的理论也应时而生。洪圣茂先生在 1980 年《乐器》中发表文章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适用于四码扬琴的十二平均律音位排列》,文章详细阐述了音域的扩展、变音槽的取消等改革,因为排列即保留了传统扬琴的特点,又解决了扬琴不能自由转调的缺点。桂习礼先生在 1983 年《乐器》第六期中发表《“501 型”扬琴》,文中介绍了扬琴的创作背景及革新的结构等细节,“501 型”扬琴音域达到 5 个八度,音位在排列上也更加有规律性。 中国扬琴别于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