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的十大特征 一、 虚无: 虚无是大道的本体常态,一切形像世界都是从虚无中化生出来的,最后仍归于虚无,“实”“有”只是大道在局部空间中暂时的变态,虚无者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实有者有形有象,有始有终而不能常住,虚无者正以其虚无而蕴含有无限的可能性和长久性,故道教经典中对道有这样的描述: “是有非有,是无非无,是色不色,真空不空”;“大道洞玄虚”;“虚无之妙道”。本经内对道体的描述是: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 ,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夫唯道大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意即: 道虽大,它没有具体的形象,若有具体的形象,那就把道说的细小了。 二、自然: 是大道运化万物的过程,大道生化万物,不假外力,自己如此,故谓自然。道是整个世界,说它“大”,“其大无外”,说它“小”,“其小无内”,但总是一体,它就是它自己,特立无朋,“独立而不改”既不影响他物,也不受他物影响,各种物质现象,都按一定的规律生生灭灭而无所好恶。日中则反,月满自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鱼在水中游,兽在山中跑,鸟在空中飞,“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心地动善机,结福果,动恶机,结祸果等均自然也,皆不可用自己的主观意志发号施令改变和派使。 三、清静: 无中生有,静中生动。故清静者是大道的本性,是万物的本始和归宿,也是对修道者的最高要求。故道教经典中往往见到“常清常静”,“清静真一,不二法门”,“真心清静道为尊”等对道性的命名,《庄子.天道篇》中说: “圣人之静也,非日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饶其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文子.绩义》中说: “天清地静故能长久,圣人以清静为治者法天地也,心清则内合乎道,体清则外同乎人,是以不出户而化也”。以上均是对道清静的本性的阐述。 四、无为: 是大道之性能,自然之功用,顺物之性,附物之情,因任自然,依从着事物固有的规律辅之以自然。而不是强作妄为之意,这和背理询私,侥幸造次,固意作龚,节外生枝,妄生事端的随心所欲,任意所为截然不同。“无为”并不是一无所为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