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案 教学目的: 通过发声训练和歌曲作品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原理和方法,达到发声、气息﹑共鸣的协调统一;具备一定的歌唱审美能力和演唱能力,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声乐教学和演唱的合格人才。 教学内容:声乐发声原理;发声技巧;作品分析:作品表达 教学要求: 理论要求:从理论上掌握歌唱发声的生理原理,了解歌唱器官,建立正确的歌唱观念。 技术要求: 1.对气息和声音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2.进一步稳定歌唱状态,并做到上下声区基本统一。 3.要求吐字清楚、准确。 4.有基本独立分析处理和表现声乐作品的能力,演唱较为完整、生 动。 教学重点:进一步调整、稳固学生的歌唱状态;强调歌唱中气息、声音、情感的良好配合,对作品的理解和演绎能力。 教学难点:稳定歌唱状态;作品理解与作品表现。 教学方法:讲授、示范、讨论、实践; 课程安排:本学期教学分为四个阶段 ,每四周为一个阶段; 授课形式:小组课,每12-13 学生为一小组,共4 组(每生每周1 节课),教学内容应根据课堂具体教学情况调整。 授课时数:17×4 授课地点:教师琴房 305。 教材选用:《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材》民族唱法女声卷,周琼编著;美声唱法女声卷,陈星编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第 一章:歌唱的发声原理(1 -4 周)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明确歌唱的发声原理,了解有关声乐常识 二、教学要求 1、了解歌唱的发声原理,在 练 声和歌唱中使学生真 正 理解并运 用。 2 、打 开 牙 关,稳定喉 咙 的位 置 歌唱,解决 歌唱中的基础 问 题 ,从 而 建 立正 确的歌唱状态。 三、教学方法:讲解、示范、启发式教学。 四、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体会正确呼吸方法 2.指导学生正确的咬字状态 五、教学难点: 让学生打开歌唱通道(打开牙关,放下喉头),积极的歌唱,并形成循序渐进的良好歌唱习惯。 六、教学教具: 钢琴、多媒体设备、谱架、音响 七、教学过程: (一)简要地介绍歌唱的发声原理(气息冲击声带产生声音,通过人体共鸣器官打开和运用,声音扩大和美化) 呼吸原理:腹式呼吸法,体会自然叹气时小腹的收缩力及腰部四周的扩张力。 运用共鸣腔体全身歌唱的原理:感受和体会打哈欠时的自然状态找到共鸣腔打开的感觉。 (二)实际操作训练 1.歌唱发声中的发声训练; (1)5 4 ︱ 3 2 ︱ 1 —‖ U …………………… (2)1 2 ︱ 3 2 ︱1 —‖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