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建模》 案例一: 认识平行四边形 第一环节:呈现原模,建立表象。 课始,呈现生活中的图片——校园风景图,提问:在我们的校园中,哪里有平行四边形?在寻找中,唤醒学生的记忆,建立起对于“平行四边形”的表象。 表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感知后留下的形象。表象接近于感知,具有一定的鲜明性和具体性,同时又接近于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它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建立表象,可以使学生逐步摆脱对直观教具的依赖,克服感知中的局限性。在表象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易于被学生接受。 第二环节:凸显本质,概括定义。 1.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特征 课件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图,提问:为什么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呢?(板书“平行四边形” )拿出你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进行观察、思考,然后和同桌讨论、交流一下。 (1)学生观察、猜测、动手验证(用尺子测量、平移); (2)同桌讨论、交流; (3)反馈,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 (4)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2.辨析图片,抽象概括,完善定义 (1)出示第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较大、正放):这个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旋转,变换位置)现在它还是平行四边形吗?看它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要根据什么来判断?(手指板书)我们大家一起用手来比划一下这两组平行线吧。 (2)出示第二个平行四边形纸片(较小、斜放):这个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旋转)这样放呢?(再旋转)这样呢? (3)出示第三个平行四边形纸片(随意放):这个是吗?现在老师给它动个小手术,“喀嚓 ”用剪 刀 剪 一刀 (边说 边剪 下一个角 ),看,现在它还是平行四边形吗?揭 示平行四边形首 先 必 须 是四边形。(板书“四边形” ) (4)概括定义:现在你能说说到底什么叫平行四边形了吗?抽生说,师完善板书,写上“的”。然后,看着板书全班同学大声朗读平行四边形定义,并说给同桌听听。 当学生已经充分感知并建立表象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使学生获取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在这个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可运用变式与反例,凸显概念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即数学模型)。 第三环节:根据定义,明确外延。 1.出示一个长方形纸片,问:这个是平行四边形吗?认为不是的同学请站起来。 教师先请站着的同学说理由,然后请坐着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