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基于全球化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符号移动性探究基于全球化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符号移动性探究 【摘要】本文介绍了荷兰社会语言学家扬·布鲁马特(Jan Blommaert)为代表的欧洲社会语言学派提出的“全球化的社会语言学”,并以其核心概念之一的“移动性”为理论基础,以上海市双语公共路标为例讨论并探讨了中英两种语言符号的移动潜势以及和使用者的关系,借此分析了上海市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均衡程度,并为本地公共路标语言标注的修改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公共路标;移动性;移动潜势;全球化的社会语言学 【作者简介】谢晨(1997.03-),女,汉族,内蒙古自治区包头人,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讨论方向:社会语言学;张书凤,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全球化的社会语言学及其“移动性”特点 1.全球化的社会语言学。全球化一般指全世界范围内经济、政治、文化进行整合的过程,也包括语言的互联互通。语言在全球化中作用重大,因此将语言讨论纳入到全球化框架下是必要的,符合当今世界进展趋势。 近十年来,以 Jan Blommaert 为代表的欧洲社会语言学派提出了“全球化的社会语言学”(the sociolinguistics of globalization)新理论,为讨论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语言现象提供了新的方法指导。在其视角下,“全球化是有关社会语言的;语言内在于全球化过程”。该学派以三个核心概念——标准性、超多元性和移动性——来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复杂多变的社会语言现象。其中移动性包含两大课题:“移动潜势、移动的人和移动的语言”。本文将简要介绍移动性相关概念,并以上海市双语公共路标为例,主要从移动性的两大课题切入,通过对上海市双语公共路标的分析来探讨在中国情境下这两种符号移动性的相关问题,包括现存移动潜势的大小、地域变化及背后体现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均衡问题,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受众心理,最后由此分析上海市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均衡程度并对本地公共路标语言标注的修改提出建议。 2.移动性。全球化的主要特点之一是“移动”,相对应的,全球化社会语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言学的特点之一则是“移动性”,它对以往以“静态时空观”进行讨论的语言学提出了挑战。Blommaert(20XX)把自己的理论称为“关于移动的社会语言学”,即和语言有关的不同因素(不同的语言符号、使用语言的人)都可以在物理、社会空间中进行移动。因此,移动性要对两个课题进行讨论:一是不同语言的移动潜势,即不同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