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多元视角与多重解读:中国近代城市公共空间多元视角与多重解读:中国近代城市公共空间 摘 要:公园作为近代中国城市一种新型的公共空间,近年来引起一批学者的浓厚兴趣,问世了一批讨论成果。讨论者揭示了中国近代城市公园萌生与演化的历史进程、时代特征及其社会影响,并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理论,解读中国近代城市公园的文化内涵、多重功能及其象征意义。这些成果既显示至今为止这一讨论领域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也显示了有待进一步拓展的学术空间:一是对不同城市公共空间的比较讨论;二是关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倡议者和设计者;三是探究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生态环境变迁的关系;四是处理好个体讨论与群体讨论、实证讨论与理论讨论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中国近代;城市公园;讨论路径 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XX)06-0134-08 作者简介: 戴一峰,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福建 厦门 xxxx)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城市公园是城市社会变迁的产物,也是中西文化碰撞 、交融的产物。作为近代中国城市一种新型的公共空间,一道特别的人文景观,近年来,近代公园引起一批学者的浓厚兴趣,问世了一批讨论成果。讨论者挖掘、爬梳各种文献资料,揭示中国近代城市公园萌生与演化的历史进程、时代特征及其社会影响,并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理论,解读中国近代城市公园的文化内涵、多重功能及其象征意义。这些学术成果既显示至今为止围绕中国近代城市公园的解读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也显示了这一讨论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的学术空间。故此,本文拟在检讨已有讨论成果的基础上,探讨进一步开拓这一讨论领域的可能性及其空间所在。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一、空间观的引入与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关注 勿庸置疑,人类的一切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发生、进展和演化的,因此,也便深深留下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的印记。尽管早在上世纪 20 年代,美国芝加哥社会学派的领军人物在城市讨论中,就把讨论视角投向城市空间,并创立了著名的同心圆理论①,然而,或许由于受线性进展史观和“以史为鉴”史学传统的影响,以往我国的历史学更多关注人类活动时序性的变迁,而鲜于探究它的空间特征,以及两者间的联系。拜现代学科交叉、渗透进展之赐,历史学在不断引入其它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学科进展趋势中,得以不断加强对人类活动空间维度的认知和重视。我国学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