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天津市大口黑鲈养殖产业现状及进展对策天津市大口黑鲈养殖产业现状及进展对策 王健 张韦 吴会民 戴媛媛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俗称加州鲈,为鲈形目,太阳鱼科,黑鲈属鱼类,原产于加拿大和美国。大口黑鲈属广温性鱼类,主要栖息在水温较暖的湖泊与池塘浅水处,或水流缓慢的溪流。在水温 1~36 ℃范围内均能生存,10 ℃ 以上开始摄食, 最适生长温度为 20~30 ℃,为大型肉食性鱼类,生性凶狠,自然界以鱼、虾、蟹及其他无脊椎动物为食。大口黑鲈外形美观、肉质鲜美,深受市场欢迎。1983 年引入我国大陆,因其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生长周期短的特点,经过 30 多年的养殖历程,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产业稳步进展[1]。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天津市大口黑鲈养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进展建议。 1 产业现状 1.1 养殖概况 20XX 年天津市天祥水产有限责任公司引进大口黑鲈到天津进行养殖[2],经过几年的实践,在苗种繁育、养殖、越冬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3],已经初具规模。特别是 20XX 年在市场需求扩大的带动下,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面积由最初的 1.33 hm2 进展到现在的 53.33 hm2,渔民的养殖热情不断提高。养殖区域分布在滨海新区、西青区、北辰区、宁河区等。全市年产量达到 600 t 左右。养殖规模的扩大也带动了苗种繁育规模的扩大。 1.2 苗种来源 天津地区大口黑鲈苗种来源主要为福建引进的台湾养殖种和中国水产科学讨论院珠江水产讨论所选育的“优鲈三号”。前期以直接引进苗种为主。引进苗种暂养规模为 100 万尾。从 20XX 年开始进行本地繁育,但苗种繁育技术不够成熟,年繁育能力为 160 万尾幼鱼,现阶段基本可以满足本市市场需求。 1.3 养殖模式 天津地区养殖模式分为池塘养殖、大棚养殖和工厂化养殖。全市池塘养殖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面积 40 hm2 左右,工厂化养殖面积 4 000 m2,大棚养殖和工厂化养殖主要为针对越冬养殖的需求。池塘养殖苗种投放 15 000~18 000 尾/hm2,单产 10 500~15 000 kg/hm2,工厂化养殖达到 30~40 kg/m3,针对养殖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近两年开发了温室大棚设施化循环水跑道养殖模式,进一步促进环境友好型渔业的进展。 1.4 养殖效益 池塘养殖模式根据单产 15 000 kg/hm2 计算,成本 37.5 万元/hm2,产值67.5 万元/hm2,利潤 30 万元/hm2。 工厂化养殖模式成本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