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及机制研究研究背景及意义1.1 研究背景及意义进二十世纪初以来, 恶性肿瘤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多发病疾病,其死亡率居各类死亡原因之首。 在全球 52 亿人口中,每年有 700 万新癌症患者出生,其中约 500 万人死亡,几乎每 6 秒钟就有一名癌症患者死亡。 在居民的常见死因中,癌症是发达国家的主要死因(占总死亡人数的1.3%),发展中国家居第二位(占总死亡人数的9.50%)。肿瘤正在迅速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杀手疾病。据世卫组织统计,自2003 年以来,癌症患者的总数几乎是7 年前的两倍。美国和加拿大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癌症易发地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癌症易发国家[1]。据卫生部统计,近年来,中国每年新增癌症患者200 万人,死亡 130 多万人,约占世界癌症患者总数的20%。70 年代、90 年代和 21 世纪初,中国每年的癌症死亡人数分别为 70 万、 11.7 万和 150 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在第18 届国际抗癌联盟会议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全世界的癌症发病率越来越高。未来20 年,全球新癌症患者的数量将从每年1000 万增加到 1500 万,癌症死亡人数将从每年600万增加到 1000 万。到 2020 年,世界癌症前肿瘤的发病率将增加50%,新癌症患者的数量将每年增加1500 万。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该中心表示,各国政府应立即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3] 。人类对肿瘤的药物治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数千年以前, 古埃及就曾以砷化物药膏治疗浅表皮肤癌, 中国的殷周时代, 就有对肿瘤的一记载[4]。20 世纪30 年代中期以后,百浪多息、磺胺及青霉素等有效抗菌药物的问世,激起了寻找抗癌药物的热潮。 1942 年,氮芥成功的被用于淋巴肉瘤的治疗,随后烷化剂被合成并逐渐应用于临床。 近百年来,由于外科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完善以及放射线的发现, 使手术和放射治疗也逐渐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核心,但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均需与化疗结合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化疗、 手术、放疗已成为解决恶性细胞传播的主要治疗手段。 但对于肿瘤的早期治疗还存在着相当大困难,在临床上确诊的病人往往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抗肿瘤药物正从传统的细胞毒性药物,向针对机制的多环节作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发展。但是,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大量抗肿瘤药物几乎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与其它治疗药物相比,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且临床症状较严重, 往往是影响化疗效果和化疗过程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