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完美 ”是一种反自然行为教育的目标是要尽可能让一个孩子优秀,但教育最要提防的是求完美心理。“求完美 ”之所以是一种破坏性的教育行为,在于它是一种反自然行为。大自然原本赋予每个孩子以成长的正能量, 只要生长条件正常, 都会正常表达, 健康成长。在完美期待中成长的孩子, 天性被过度驯化, 其作为独立的 “自我 ”无法正常舒展,却耗散太多的精力去适应他人的要求。几乎是从刚刚懂事,他们就有一个宿敌——“邻家的孩子 ”——聪明懂事性格开朗,有礼貌习惯好,功课门门都出色,既会弹琴画画,又会下棋打球,既懂得如何花钱,又懂得如何节俭,上名校,事业有成,孝顺父母,婚姻美满⋯⋯“邻家的孩子 ”作为标杆只是衬出了他的不完美,让他自惭形秽,内心冲突不断,正常心理秩序被破坏,气场混乱,负能量越积越多。一个内心积淀太多负能量的人,最终也许会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在别人看来也许很完美,但其内心世界则不柔和不自在,是僵硬的、冲突的,较少体会到生活的幸福。像小郭一样,会经常感觉活得“很辛苦 ”。但哪怕是这表面的光鲜,也只属于少数人, 更多的,负能量太多的孩子不但不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作为自然人的属性也被严重破坏,成为人们眼中的窝囊废。站在教育的出发点上, 没有一个家长会承认自己要培养完美小孩;在话语层面上,所有的人都会赞成 “宽容 ”、“接纳 ”等理念。但在实际生活中,不少人却很少接纳孩子的 “毛病”,见不得孩子身上的 “缺点 ”。孩子活泼,他认为不够安静;孩子安静,他嫌缺少运动;孩子喜欢到外面运动,他又要求他坐下来画画; 孩子喜欢画画, 他希望孩子也喜欢唱歌; 孩子喜欢唱歌,他要求他游泳也不能差; 孩子音体美样样行, 他还希望孩子功课好; 孩子功课好,他要求孩子学会做家务 ⋯⋯ 如果家长不知自己是否求完美,读到这里请扪心自问,我允许过孩子哪些方面的不足?就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我在微博中发了一条不要对孩子“求完美 ”的建议。有位家长在后面留言说: “我从不要求女儿完美,真正困扰我的是怎么让孩子不要对自己要求完美。女儿 3 岁,做错事不敢和我说,怕我生气不喜欢她,有时做错事我说她,她就哭着让我别说了。”这位家长没有意识到他自己正是“求完美 ”代表,我们完全可以从他的留言中推断,他对孩子何等的不宽容。才3 岁的孩子,有什么事可以称之为“错事”呢?打坏东西是错吗?说句脏话是错吗?把牛奶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