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当代科技传播与文化交流

当代科技传播与文化交流_第1页
1/4
当代科技传播与文化交流_第2页
2/4
当代科技传播与文化交流_第3页
3/4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当代科技传播与文化沟通 本文作者:魏文想工作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在 20 世纪即将翻过最后一页之际,“近代科技传播与中西文化沟通”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1999 年 8 月 15~20 日在绿树如云的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世界各国的 40 余位学者集聚一堂。分别从不同侧面,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哲学等多种方法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1 近代科技传播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科技传播是近代中西文化沟通的主要表现之一。如何评价近代科技传播过程中中方地位的问题引起众多与会者的关注。美国学者认为,近代科技传播主要是由西方传人中国,但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是由东方传向西方。有的学者提出在近代中西文化沟通中,中国既有被动,也有较主动的时候,中方不是完全的被动,传统的东西也不是一下子被改变的。许多改变是中方主动选择、适应的结果。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踏上特别的近代化道路的,而近代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则是这种演变的缩影。另有学者强调,中西文化沟通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如何看待传统,分析传统中缺少哪些现代成分,并指出缺少科学精神是传统的一重大缺陷。时至今日,仍面临从缺少科学的文化向科学文化转型的任务,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合流是一个必定趋势。关于近代科学在中国传播与中国反应的阶段问题,有学者从总体上作了如下划分:从 1582 年利玛窦来华至 1757 年乾隆禁教为第一阶段,从近代史开端的 1840 年至 1900 年为第二阶段,本世纪前 20 年和“五四”时期是为近代科学的全面移植奠定思想和物质基础的第三阶段。有的学者提出在这 3 个阶段之前应还有一个阶段,即鸦片战争前后,世界史地知识的引进和更合理的世界历史观念的输人以及中国有识之士对这些知识和观念的吸收采纳的独特阶段。近代科技在中国传播的途径是多样的。有的学者认为在19 世纪,传教是中西文化沟通中的重要一环,且因组织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体系,如广学会体系、内地会体系等。有的学者则以近代博览会事业在中国的进展为透视点,从一个新的侧面讨论中国近代科技进展史。认为中国官方和民间对博览会的认识经历了从玄奇到邦交再到商利和文明沟通的若干阶段,随着对博览会社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会功能认识的逐步加深,开始以博览会作为传播科技和文明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无可置疑,近代科技传播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与会代表从纵的方面对不同历史时段进行了考察。有的学者分析了洋务运动时期的科技传播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当代科技传播与文化交流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