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有用文体中的应用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有用文体中的应用 摘 要: 20 世纪 80 年代左右,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崛起,提倡在宏观上将翻译活动纳入人类的行为活动,强调其目的性,其讨论重点是文本、译文功能、翻译行为及其目的、翻译策略。该学派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是:莱思的功能主义翻译批判理论,即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弗米尔的目的论(Skopos Theorie),霍斯—曼特瑞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功能翻译理论对有用文体翻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商品的商标和旅游宣传资料这两种有用文本为例,分析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的有用文本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有用文体 翻译策略 商标 旅游宣传资料 一、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一)莱思的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 1971 年,莱思在《翻译批判的可能性与限制》(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中首次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判的一个标准。这本《翻译批判的可能性与限制》也被认为是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形成的起点。她提出翻译应有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有时因特别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具有不同的功能;理想的翻译应该在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等几个层面与原文建立起等值关系。但是,莱思也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有的译文所要实现的目的或功能不同于原文的目的或功能,因此翻译并不要求对等。在这些情况下,翻译的功能优先于对等论的标准。翻译批判家不再依赖对原文特征的分析,而是要根据翻译的环境来推断译文是否具有功能。莱思基于布勒的语言功能三分法,提出了文本类型学,即根据语言的信息、表情、感染三大功能,将文本类型分为三种:信息型、表情型、操作型。文本具有多种功能,但功能有主次之分,文本的主要功能决定翻译方法:信息型文本应译成简朴的白话文;表情型文本的翻译应采纳仿效法,以使得译文忠实于原作者;操作型文本则适宜编译,以达到与原文本等效的目的,莱思的理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论颇具里程碑意义。 (二)霍斯—曼特瑞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 霍斯—曼特瑞强调译文的语言功能,更准确地说,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功能。霍斯—曼特瑞翻译理论的讨论对象涵盖所有的跨文化转换形式,“翻译”一词在霍斯—曼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