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文化寻根与精神还乡文化寻根与精神还乡 “这是一个对文字有着特别感情的人写下的心灵物语。这是一个对生活有着深刻感悟的人写下的思想札记。”每当我读到刘先国的散文,都会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刘先国写得沉稳、淡定,毫无功利和虚饰之情,他基于一个独特的文化视角,仔细记录着自己对山村自然和民间底层的深化体察,记录着一砖一瓦、一山一水,其生动细腻的人物描写、质朴厚重的情感泼墨、奇妙古怪的真相揭示、直指人心的灵魂叩问,构成了其作品率真而机巧、粗厉而雅致、冷冽而温厚的恬静风格。 换句话说,刘先国不是过往岁月的失癔者,也不是打捞生活的梦呓者,更不是情感抛锚的孤独者,他是亲历者、观察者、思考者。他把亲历、观察、思考之后的心灵冲动沉积下来,储存、发酵、萌芽、开花。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他就可以自信地把心中厚重的温情和发烫的记忆表达得委婉、舒达、从容和悠闲。即便是对苦难的描述,也会让人在痛楚之中看到一种力量,一种光明,一种温暖的在苦难中仍然乐观的审美维度。他创作的一系列散文作品都带有浓浓的乡情和对故土难以忘怀的感恩之情。因为感恩,他执着地书写对故乡山水的一缕缕眷恋;因为感恩,他温情地展示对时间流逝的一份份祈愿。这是我在通读刘先国这些年创作的散文作品后,所得出的总的感受或印象。 在学界纷纷感叹文学贫血、文学缺钙的当下,刘先国的散文创作展示了真的品质、善的力量,他把文字写进心灵最敏感的部位,最温馨的角落,最柔情、最痛苦的深处,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精神的愉悦,更是美的享受。 读刘先国的散文,我常常想起“寻根小说”的代表作家韩少功,他往返于繁华的海口与沉静的汩罗乡下,他的翅膀在城市里飞行,而根子永远扎入故乡的泥土里。例如:“我喜爱远方,喜爱天空和土地……我现在只能闭嘴,只能去一个人们都已经走光了的地方,在一个演员已经散尽的空空剧场,当一个布景和道具的守护人。”① 在获得鲁迅文学奖的散文集《山南水北》中,韩少功以这样孤绝的开场白,宣布自己从众声喧哗的城市“退场”,从许多人孜孜以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求的所谓的主流生活和主流文化中“消逝”,再一次自觉地进行心灵和肉体上的“上山下乡”。有人认为这是作家悲剧意识的觉醒与对精神家园的追求,在这种追求中,作家站在民族心灵结构这样的一个视角,以一种超越自我的内在冲动,对人类生存的生态背景予以持久的文化关注和深层忧郁, 反思城市中心的繁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