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呼和浩特广告语言特色分析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呼和浩特广告语言特色分析 ◆摘 要:呼和浩特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根植于这片土壤的广告语言也有着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本文拟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从语言、句式及修辞三个方面对呼和浩特广告语言的特色作一些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呼和浩特;广告语言;特色 广告是一种经济活动,但从内容上看更是一种文化的沟通活动,根植于不同文化土壤的广告语言,必定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呼和浩特(简称呼市),先秦时期是云中郡,民国时期是绥远省省会,蒙绥合并后,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因此,呼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根植于这片土壤的广告语言也有着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 一、语言直白通俗 (一)简明扼要,直入主题 呼和浩特地区的蒙古族和汉族人民在长期交往中相互影响,形成了直爽豪放的性格。人们说话大都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因此呼和浩特的广告语大都简明扼要,直接点出广告商品的名字。例如下面这两条广告:“不必东奔西走,民族商场都有!”“买油烟机不必东奔西走,建国油烟机大王都有,满都海十字路口!”大声高呼的广告语很有煽动性。当然,这种简洁明了的广告并不是丝毫技巧都不讲。某楼盘的广告道:“我靠城市主干道,我靠中心名校,我靠青城公园,我靠高性价比”简单的四句话包含了买房者对房子的大部分要求,牢牢抓住了消费者的诉求。 (二)词语具有地方特色 提起呼市,大多数人脑海中想到的第一个词必是草原。而“呼和浩特”这个蒙古语词也符合人们对于草原的想象——汉语意思是“青色的城”。呼和浩特的城市宣传语正是基于此而诞生——“天堂草原,漂亮青城。” 另外,呼和浩特聚居着汉族、蒙古族,以及满、回、达斡尔、鄂温克等多个民族,其中以蒙古族为大多数。故很多广告语中有蒙语的身影,比如蒙牛一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则家喻户晓的广告“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中,特仑苏就是蒙语,意思是“最好的奶”。 此外,每一个地方都有独属于他们的方言,方言是一个社会群体的标识,也是这个地方独一无二的文化。呼市的方言属于晋语—张呼片,在呼市广告词中也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比如这则武利平老师用方言给呼市白酒做的广告:“看二人台,喝呼白,不赖不赖。”“不赖”是一个呼和浩特方言词,意思是“不错”“很好”。再比如这则较早时期的广告:“——三毛仁,kè 哪个呀?——包头拖拉机厂。”“kè”的意思是“去”。把方言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