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文学史的语言学模式与“话语”的文学史文学史的语言学模式与“话语”的文学史 有没有“正确的、恰当的文学史观”?假如有,它又来自于何处?这是乔国强在《叙说的文学史》中,一开始就提出的一个巨大的“文学史之问”。这恐怕也是所有文学史写作和讨论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某种意义上,《叙说的文学史》一书正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一、文学史学的语言学模式 海登·怀特曾说过:“《元史学》是西方人文科学中那个‘结构主义’时代的著作,要是在今日,我就不会这么写了。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本书对于更具综合性的历史著述理论有所贡献,因为它认仔细真地考虑了历史编纂作为一种书面话语的地位,以及作为一门学科的状况。”[1]这段话基本上也可视为是对乔国强《叙说的文学史》的描述。毕竟,《叙说的文学史》明显受到了《元史学》的影响,它可以说是“元史学”在文学史学领域的投影,尽管这道“投影”与其说是“结构”的,不如说是“形式”的[2]。不过,不像怀特认为的结构主义史学已经是过去时,在中国,文学史的形式讨论还远远不够。 在中国流行的三大文学史讨论模式———哲学模式(陶东风《文学史哲学》)、政治学模式(戴燕《文学史的权力》)、教育学模式(陈平原《作为学科的文学史》)———之外,《叙说的文学史》开辟了文学史讨论的第四种模式,即语言学模式。诚如著者所言,《叙说的文学史》“与其他那些探讨文学史写作的专著不同,它关注的焦点不是该如何评价具体的文学事件、作家、作品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是通过对文学史叙事的讨论,来看清文学史叙事的一些带有本质性的问题及其属性的特点”,“这是一本从叙事的角度对文学史叙事原理进行讨论的书”[3]。简单说,《叙说的文学史》通过叙事学理论来讨论文学史文本及文学史写作。 这种以“文学史叙事”为对象、从形式分析角度切入文学史的讨论路径,在国内文学史学界显然并不常见。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国内文学史讨论中,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内容主义”,而它又与“偏于史学的文学史写作方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式”密不可分:“用重要的历史事件诠释文学现象,以社会语境的变迁作为文学思潮嬗变的主要依据,将文学史与社会史、心理史、政治史等一起纳入宏大叙事的范畴,为社会代言,为时代服务……这些似乎成为这种文学史写作方式的主要内容。”[4]偏重于“历史”的文学史写作导致了一种偏重于“内容”的文学史讨论,两者互为表里。而这种文学史写作与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