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模仿“骇客”拍“水戏”模仿“骇客”拍“水戏” “想起了《水浒》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一夜的那场雪因施耐庵笔端流’情的两个‘紧’字而尤为人铭记。这场雪是林冲命运的转折点——之后林冲再也不是林教头而是梁山上的好汉,从此,林冲,那把花枪,杀无赦。《缺氧》中玉华也在雪后成就了自己的城池。” 至今,朱老师对于《缺氧》中那场“雪戏”依旧耿耿于怀,关于当天莫名其妙的大风,关于当天带去的造雪机“罢工”等等记忆犹新,特抒情地在博客里煽了半天,但我还是特“势力”地向他约关于那场幻想中的“水戏”拍法。对导演来说,可能是特别情况下逼出来的突发奇想,然而对后来的人,可谓真有用,真有用。 “水戏”是我一开始就坚持要实现的,尽管拿掉这个戏份对全片并没有伤筋动骨的影响,却会让整个影片失去其轻灵。水戏的隐喻是温暖的子宫与重生,女主角内心世界天翻地覆的大转折唯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实现体验的视觉化。我们知道,金琛的《凤凰》等国内影片中的水下戏几乎都是在清华游泳馆拍摄的,但当时为了迎接奥运会,游泳馆不接受任何业务,于是我和制片主任走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游泳池。先不说很多家都拒绝拍摄,本身 2.5 米到 3 米的水深度是远远达不到我拍摄需求的——我想呈现女主人公从水中缓缓升起的过程,而这样全面地在纵深上体现的水戏几乎不可见,对于一个学生作业级别的作品就更可称之为稀罕了。无奈之下,我和美术部门开始考虑用采纳 3D。然而,从前期建模、制作再到后期渲染、合成这是一个漫长与复杂的过程,尽管朋友答应帮我夹私活,我还是支付不起昂贵的费用,此外,3D 的效果做得不到位很容易显得“露怯”和怪异,倒不如直接采纳二维的简笔画,至少真诚。但朋友熬夜出的效果图最终还是差强人意。无奈中,我们考虑了一个土方法:在镜头前竖玻璃放流水。然后把演员用绳索拴住,到后期再做技术涂抹,然而,这一做法终也没能成行。创作由此进入了死胡同。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在和一位师姐谈“雪戏”拍摄时,听她无意中提到在今典花园看过的一家潜水俱乐部。经过实地考察和商谈终于达成了拍摄协议,20 多米的池深毫无疑问可以满足拍摄需要,我们看到了希望。 问题接踵而来,首先是器材。假如用专业的水下摄影来拍摄,无疑价格对于有限的预算来说过于昂贵,再加上要和水中演员的位置磨合,自然会占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