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一语文几篇新选现代文的说明新编高中第一册语文教科书的阅读部分,现代文有三个单元,每个单元4课共12课(13篇),保留了传统课文7篇,它们是《荷塘月色》(朱自清)、《拿来主义》(鲁迅)、《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记念刘和珍君》(鲁迅)、《简笔与繁笔》(周先慎)、《内蒙访古》(翦伯赞)和《琐忆》(唐弢),新选课文6篇(5课),它们是《杜鹃枝上杜鹃啼》(周瘦鹃)、《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过万重山漫想》(刘征)、《胡同文化》(汪曾祺)、《世间最美的坟墓》(茨威格)和《冬天之美》(乔治·桑)。新课文占现代文总数的将近一半,这一更换比例可以说是较大的。为什么要大规模更换新课文1、时代变化发展的需要现行通用高中语文教科书,是在1978年编写的底本的基础上,经过1982年、1987年和1990年三次修订而成的,尽管在这三次修订过程中,根据时代的变化发展,更换了一些课文,但其背后的根本理念没有大的变化,选文也没有根本性的突破。选文的陈旧不堪,遭致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甚至包括一些业外人士的严厉批评。确实,我们必须承认,过去相当多的课文,已经过时,不再适合于中学生阅读,也不便于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只要我们对比新旧语文教材第一册的目录,就会从选文上看出时代的变化。旧版高中第一册中,有写于特定时代的《景泰蓝的制作》(50年代)、《难老泉》(60年代)、《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60年代)和《为了周总理的嘱托》(70年代)等文章;在新编高中第一册中,这一类的文章没有了,代之以新鲜活泼、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新增的6篇课文中,《过万重山漫想》写于80年代;另有两篇写于90年代,它们是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和江泽民的《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些文章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新风貌,应该会受到广大师生的喜欢。《杜鹃枝上杜鹃啼》虽然写于50年代,但丝毫没有带上时代政治的烙印,是一篇经得住时代检验的好文章这样的文章,学生也应该会喜欢。2、构建教材新体系的需要这套新编高中语文教材,打破过去“三阶段”的旧模式,代之以全新的教材体系新框架。现代文不再以三个“比较复杂”作为体系,而是不分文体,以单元学习重点为支撑,构建全新的单元教学体系。每个单元各有自己的学习重点,如第一册三个现代文单元,学习重点分别是:①整体感知,揣摩语言;②把握文意,理清思路;③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每个单元的4篇课文围绕这三个学习重点来组织。过去的有些旧课文,在以上所列的各个学习重点中都难找到自己的特色,已经不能满足这种单元安排的需要,自然遭到淘汰。我们只有大量新选课文,才能有针对性地落实单元学习重点。如《杜鹃枝上杜鹃啼》,可以较好地训练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语句的含义的能力;《过万重山漫想》则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理清思路的训练;《胡同文化》可以成为训练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好材料。过去的旧课文,没有这样的针对性,所以不适合这套新教材。3、为了全面贯彻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高中部分》规定,教材选文标准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具体说来是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和适合教学。但现在看来,过去的许多现代文选文,离这个要求还差得较远,思想内容好,有时变成思想内容僵化甚至过左,离学生实际太远,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因此也就不适合教学。《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规定:“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应该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要体现教学目的,适合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新选入的几篇现代文,正是贯彻了这一精神。《杜鹃枝上杜鹃啼》是一篇小品文,谈杜鹃文化,内涵丰富,值得反复品味;《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一篇演讲词,富有时代气息,能激发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散文,作者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文化含量厚实;《胡同文化》是一篇序,又是一篇散文,本身也是谈文化的,可大开学生知识视野;《世间最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