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浅论殷墟发掘与中国近代考古学的确立----1928--1937殷墟发掘地位之评价摘要:1928 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对安阳殷墟进行科学发掘,从此揭开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序幕,1928 年— 1937 年历时 10 年共 15 次的科学发掘,在中国考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是一场由国家科研机构组织、由中国人独立主持、采用近代考古方法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遗址发掘,也成为近代中国考古学形成和确立的标志。关键词: 近代考古学;殷墟发掘;技术方法;发祥地关于 1928--1937 殷墟发掘地位和意义的研究, 可谓成果颇多。 专著李济先生的 《现代考古学与殷墟发掘》、《安阳》,胡厚宣先生的《殷墟发掘》 ,郑振香先生的《殷墟发掘六十年概述》等,论文有刘一曼的《殷墟考古78 周年》,王宇信的《论殷墟发掘的第一阶段在我国考古学史上的地位》 ,殷玮璋《殷墟考古在中国考古学中的地位》等。成果虽多,但我认为有些地方尚有进一步探索的余地,因此,本文拟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浅显见解,以求教于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同仁,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考古学的诞生近代考古学起源于西方,而西方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它的历史背景。首先是欧洲的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对古典时代的语文和美术史的研究,从而开始兴起对希腊罗马时代雕刻和铭刻的搜集。不久又进而对基督教圣地巴勒斯坦地区的古迹和古物发生兴趣,后来这种兴趣扩大到对近东地区的埃及、巴比伦等地更为古老的古迹和古物的寻访和搜集。到 19 世纪中叶,丹麦学者C.J. 汤姆森 (1788~1865) 提出“三期论”学说 , 认为史前时代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时期。“三期论”的提出使考古学终于发展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此后不久J.J.A. 沃尔索 (1821~1885) 又进而把“三期论”用于野外古迹的分期,并以发掘工作中所见的地层关系作为证明。1843 年, J.J.A. 沃尔索 (1821~1885)发表了《丹麦原始时代古物》一书,使“三期论”从此成为史前考古学的研究基础。由于史前时代没有任何文献记载,对史前史的研究必须完全依靠考古学,而史前考古学的发展又推动了整个考古学的发展。[1](P253-255)丹尼尔也有同样的论述,他认为:史前考古学是考古学的标志,他在此说的史前考古学,可理解为考古学一词的同义语。1866 年在瑞士召开了第一次“人类学和史前考古学国际会议”。这使得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在国际学术界得到了普遍的承认。中国汉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