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王阳明“良知”的道德意蕴王阳明“良知”的道德意蕴 高雅然 摘要:学术界关于王阳明“致良知”说的讨论颇多,本文从材料出发,借助对《传习录》等文本的分析,剖析“致良知”学说的对象——良知。王阳明的“良知”概念源于《孟子》,但王阳明给予了“良知”更加丰富的道德意蕴。对“良知”的道德意蕴进行分析,得出“良知”确立了道德主体性这一结论。 关键词:良知;道德意蕴;主体性 王阳明曾说过,其“良知”思想在龙场悟道之后就已经体现出来了,只不过当时还没有找到可以总结概括其思想的言语。由此可见龙场悟道后,阳明所提出的“心外无理”“知行合一”论等皆已体现“良知”说的基本思想。而后阳明大悟良知之旨,更是给予了“良知”更为深刻丰富的内涵,可以说“良知”包含了道德本心具备的一切能力。 一、良知为“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良知”说所蕴含的“良知者,心之本体”“良知即天理”“良知即是道”“万物一体”等思想皆体现了良知的“天人合一”性。因此“良知”说确立了人的道德主体性,为人们成为圣贤提供了内在的本体论依据。(1) 在阳明心学中,“良知”说源于孟子,认为“良知”生而知之,不假外求且人人皆有,既是先验的又是普遍的。阳明指出:“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全集》卷二,《答陆原静书》)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阳明将天理与良知联系甚至对接起来,企图用天理来解释良知,而非将天理独立于良知之外,并进一步确立良知的主体地位。阳明认为“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终始。天理即是良知”。(《传习录下》)在阳明看来,良知之天理是内化于人心的,良知与天理并非对立而是统一的。良知不仅具备了天理亘古不变的永恒性质,同时也是要落实于人心。由此观之,在阳明这里天理实质上就是人心自有的良知本体,这与程朱所谓的“天理”大不相同,此时“天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理”的地位已与良知悄然置换。王阳明确立良知为道德本体,并将其从过去的外在天理权威中彻底解放出来,从此“天”落实于“人”,天与人合一并归融于人心的良知,人的主体性正式得以确立。 阳明的“良知”不仅体现了道德层面上的天人合一,更体现了道德意义上的人人平等。(2)良知既有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特征,是“先天而天不违”的 (《全集》卷二,《答欧阳崇一》),那么人人便具有成圣成贤的可能性。由此,阳明从人人道德意义上的平等出发,更进一步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