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效果的挑战:货币政策的效果 摘要:电子货币的进展减少了公众对央行基础货币的需求,这就势必削弱以往货币政策的效果,甚至可能使其失去作用。因为这种货币政策以基础货币为主要调控对象。但实际上,只要央行将调控重点转移到利率上来,货币政策仍有很大的用武之地。我国电子货币的使用在短期中可能提高货币政策的效果,因为,货币漏损率和超额准备率的下降,可以提高货币乘数。而长期中货币数量调控的效果也会下降,所以我们也要尽早做好向利率调控转轨的准备。 随着电子货币的普遍应用和结算方式计算机化,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现金和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正在退出人们的日常经济活动,交易媒介日益失去其可触摸的形体,而越来越变成像幽灵一样的脉冲,这就势必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形成严峻的挑战。尽管,这种挑战在我国的表现远不及发达国家充分,但是,我们也必须未雨绸缪,了解发达国家的讨论动态,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我们的观点。 国外的学者几乎都承认,电子货币将削弱货币政策的效果,但是,他们对于这种削弱程度的推断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也就是说,这种削弱究竟是有限的,还是从根本上抵消货币政策效果。以下就是这些不同观点的介绍。 本杰明·弗里德曼(BenjaminFriedman)认为,电子货币削弱甚至消除货币政策操作与家庭、企业支出之间的联系,因为,它进展到一定的阶段,就可能脱离央行基础货币支撑,独立发挥支付手段的职能。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基础货币的变动,难以影响公众的货币需求,也不能有效地通过货币乘数影响经济活动。对基础货币需求的减少导致央行国债交易规模的缩小,央行调控利率的能力也大为削弱。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央行将成为只有信号兵的军队,它只能向私人部门指出货币政策的进展前景,却无法干预私人部门的政策预期和行为选择。 查尔斯.古德哈特(CharlesGoodhart)认为,虽然电子货币可能替代基础货币,但是,这种替代是不完全的。例如,非法经济活动离不开现金交易,否则,使用电子货币就很容易被管理者发现。即使非法经济活动的货币需求达到最小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化,甚至完全消逝,社会对基础货币的需求依旧存在。因为,财政征税接受的只能是基础货币,而不是没有基础货币支撑的、由其他私人部门发行的电子货币。在个人和企业税占国民收入很大比重的意义上,不管电子货币进展到什么地步,社会对基础货币的需求仍然不可低估,央行还是能够运用它所控制的基础货币量,将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