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问题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他演讲的题目是:关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问题。以下为演讲实录:第三个问题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的矛盾和处理这些结构性矛盾的要求的制度变化。我们刚才讲的总量问题是短期失衡。其实解决短期失衡就是短期政策,短期政策主要就是总量政策,所以刚才我们讨论一系列的总量的,包括财政和货币。我们还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从经济发展来说是结构性的,不是简单的总量失衡。你像我们现在讲的,比较突出的几个方面的结构矛盾。一个我们说,在总需求当中,我们说内需和外需的结构,看来有讨论的地方。因为我们不敢说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不是过于的依赖外需?因为多大程度上依赖外需就是过,多大程度上就是不过,这个我看很难说有经验或者理论的标准。但的确有一个问题,就是外需的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这个要值得注意了。危机之前,我们的出口每一年大概2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概中国出口10个百分点的增长出口,大概拉动GDP是一个点,这些年的经验是这样,平均是26%,2003年到2007年,每年的出后。那就是说2003年到2007年那几年我们平均每一年的经济增长率是10.6,这个里面有2.6是出口贡献的。那么到2008年金融危机,到2009年全球经济负增长,中国的出口负增长17%,对经济增长当年的贡献是负的1.7个点。从正的到2.6到负1.7,加在一起4.3。就是由于国际市场金融危机的变化,使中国经济增长发生了4.3个浮动的波动。这个影响程度还是很大的,这个我们要高度的注意。我不敢说是不是过度依赖外需了这个不好说。但确实你要看,中等收入陷井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国际市场波动对本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的影响太大,这个恐怕我们要确实注意,这是一个结构矛盾。但这个矛盾不太好办,我们刚才说为什么依赖外需程度在提高?是内需不足,为什么程序不足是创新不足,有钱投不出去,是这么个情况,所以你不得已才转到那去的,你要改变这个问题,你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得提高制度和技术创新的能力,这就不是短期的总量的政策能解决的,它一定是长期的,特别是通过制度变化来解决的,这是一个结构矛盾。还有一个矛盾大家讨论比较多,就是在内需内部,投资和消费结构失衡。大家都说我们的内需不足主要是消费需求不足,投入需求还是很旺盛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投资需求每一年的,剔除价格因素,它的增长率大概平均在13.5%左右,这个水平是很高了。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差不多一倍。进入新世纪就更高了,2004年以来,中国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增加速度,从来没有低于24%的。也就是说比改革开放以来的平均速度,高出了差不多十个以上的百分点。高的时候我们30%多,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增速,是非常高了。那么它对消费产生了一定的挤占,挤出效益。我们也做过一些研究,也做过一些计量分析它是形成了一定的这种。这样的话就形成了一个,经济增长对于投资需求来说,依赖程度比较高,也有人说是过于依赖投资需求这个情况。统计显示是这样,如果是经济增长十个点,在国际社会通常大概是六到七个点,是消费需求的增量拉动的,三到四个点是投资。我们国家根据我们的经验,统计显示,如果是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十个点,这里反过来,六到七个点是投资需求拉动的,三到四个点是消费需求就和国际的大格局刚好形成一个颠倒,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个问题。当然中国这个阶段投资需求快一点,比别的时期快,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很客观,但是长时期这样,而且差距这么大,是不是一种失衡?这是要值得考虑,这是我们讲的一个方面,这是第二个方面的结构。但是这个结构你怎么弄?你说让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重视消费,遏制投资,这个东西怎么落实?我说句老实话,你得有制度保障,不是提倡。你说我做一个地方官员,你让我扩大内需好办,让我扩大消费,就要增加我当地市民的收入购买力。我采取了各种办法,加了物价补贴,加了工资,加了福利水平,提高了,给了你,我当地人拿了钱不一在当地消费,他拿了钱跑北京、上海、出国去花。那就等于我当地地方官员扩大了半天,扩大了北京的内需,扩大消费就是这样子,而且他就是在当地消费,他不一定买你当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