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西部电影中陕北民歌的美学讨论(选章)西部电影中陕北民歌的美学讨论(选章) 西部电影中 陕北民歌的历史反思意味 中国西部电影的兴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伴随着寻根文学的兴起,对民族文化、民族历史进行反思,探讨民族苦难的根源,所以西部片始终携带着浓重的历史沧桑感和哲理意蕴。西部电影的这一特点不管文化语境和电影语境如何改变,始终不会改变。而陕北民歌本就是一部民族的辛酸苦难史,正因如此,它与西部电影的结合更给予了西部电影深厚的历史感和哲理意蕴。 在西部,没有一个地方像陕北那样有过如此复杂的背景和纷繁的战乱,受过如此多的历史创伤。也没有哪个区域像陕北那样在经历了累累的历史伤痕后还要接受频繁的灾害。所以,西部片中也就没有另一种民歌像陕北民歌那样有着如此浓厚的悲凉意味和历史印痕。 陕北东临黄河,北靠内蒙,无论是文化还是生态方面,都是一个过渡地带 。自古以来,这里一直是多民族杂居之地,也一直是兵家要塞。多民族之间的长期混战使人民生活朝不保夕,四处迁徙。同时,连年战争也对这里的生态产生了严重破坏,使陕北由一个“森林茂密,水草丰美,河流湖泊星罗棋布,宜农宜牧”的好地方,变成了风沙肆虐、土原和沙漠交织的干旱之地。同时,植被的严重破坏又导致了水土流失,使这里的气候产生了恶性循环,变得灾害频发。所以,纵使人们整日在瘠薄的土地上艰辛劳作,也总是收成不佳。所以,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中,陕北人只有寄予于精神世界的向往和满足。于是,在艰苦的劳作中,陕北人便唱起信天游,消除心中的愁闷,排解生活的单调和寂寞,抒发生活中的思虑、积怨、追求和向往。 所以,陕北民歌绝大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封建社会中的生活场景。如影片《黄土地》刚开始出现的《揽工调》就反映了农民对剥削阶级压迫的控诉;而影片《人生》中的《走西口》刻画出一幅天灾人祸造成的远走西口的悲惨景象。而占了陕北民歌绝大多数的信天游,更是生动记载了这里人们的苦难生活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经历。“懶盘煊螔中虽然不乏欢乐、幽默的内容,但总体上看,其体现出的苍凉、酸楚、无奈、愤懑之类情感更多,更普遍”,带有强烈的“悲”之美。几乎所有信天游的内容,都关乎深层母题——“生存”。维持着这种生存的“吃”的艰难和“爱”的痛苦,是“信天游”悲之所由来、悲之美所由来的社会历史根源。如,影片《人生》的插曲《脚夫调》中有这样几句:“三月里那太阳红又红,为什么我赶骡子的人儿呦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