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 、人格:德莱加认为人格是个体持久的、内在的特征系统,该系统促进了个体行为的一致性。 2 、特质:是指用于区分人和物的特征或品质,尤其是指一种或多或少相一致的行为模式。其一特质是指个体行为上的规律性或广泛的一致性。其二作为人格基本单元的特质以及用以描述个体差异的特质词,具有广泛的应用。 3、人格障碍:是一种明显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的认知方式的,稳定、慢性、不适应的感知、思维、情感或行为模式。这些模式可以严重损害一个人在社交或职业场合的功能,并造成显著的痛苦。 4 、A 型人格:又称 A 型行为模式,描述了个体对其身体和社会环境作出反应的总的一致性行为方式,它被概括为一个人陷入在短而又短的时间里干多而又多的事情的不断斗争进取的境况中所表现的行为模式。(要素:无缘无故的敌意、攻击性、争强好胜、总是感到时间紧迫、没有耐心、行色匆匆、不停地去实现并不明确的目标、讲话和运动迅速而莽撞) C 型人格:与A 型人格相反,主要特点是不表现出愤怒,而将愤怒藏在心里并加以控制,习惯于自我克制追求完善。在行为上表现出与别人过分合作,对别人过分有耐心,尽量回避各种冲突,不表现负面的情绪,屈从于权威等。 5、认知失调理论:⑴假定人有一种保持认知一致性的趋向。⑵当认知的不一致就意味着认知不协调或失调。⑶认知失调的本质:两个认知要素是相关的且是相互独立的;可由一个要素导出另一个要素的反面,这两个认知要素就是失调关系。 6、集体无意识概念:根据荣格的理论,是若干年前人类祖先的经验沉积物,这些保持在脑中的祖先经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呼:“种族记忆”、“初级印象”或“原始意象”。 7、高峰体验:马斯洛提出高峰体验是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状态时所感受到的一种非常豁达与极乐的瞬时体验, 8、观察学习:亦称替代学习,这种学习指个体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就可以习得这种行为。(班杜拉提出) 9、艾森克三因素结构理论:外倾—内倾 神经质—稳定性 精神质—超我机能。 10、图式:是由一些类别构成的知觉世界的方法,是帮助人们知觉、组织、获得和利用信息的认知结构。 11、奥尔波特特质论:奥尔波特将特质定义为“心理结构”,它是个体的“神经特性”,“能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能发动并主导等值(意义上一致)形式的适应行为与表达行为”。他将个人特质按其在人格中普遍程度分为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