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让礼仪文化与酒歌牵手让礼仪文化与酒歌牵手 摘 要:音乐律动和文化礼仪相结合已经被较为广泛地应用于实践当中。本文以初一音乐课本中的蒙古族歌曲《银杯》为案例,通过前后两次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效果进行比较,旨在说明将礼仪文化与律动有效结合,将律动带入歌曲中,礼仪文化融入律动中,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歌曲《银杯》;文化礼仪;律动;兴趣 一、背景说明 音乐活动应当围绕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展开。音乐老师出于延续传统音乐文化的考虑很自然地把价值观、审美观等传递给学生。但是,音乐教学的目的并不只是要学生学会音乐,而是让学生会学音乐、会用音乐。教学中,应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教学,使音乐教育“生活化”。 我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音版第十三册音乐课本的《銀杯》,是一首节奏规律、富有浓浓蒙古族民歌风格的酒歌。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三校合并的农村学校,整体学生音乐素养较薄弱,大部分学生连基本的简谱都没有接触过,更不用说音乐中的基本音乐要素。但是我本着 “以兴趣为动力,以审美为核心,构建互动型教学”的教学理念,启发学生用身体律动感受蒙古族酒歌中的礼仪,整节课呈现出以蒙古人待客礼仪生活化为基本元素的自主、开放、活泼的特点。 二、案例描述 我的初次上课是填鸭式课堂,学生被动地接受,气氛沉闷,学生记忆不深刻。以下是我磨课之后的教学案例,与第一次教学案例进行对比。 片段一: “爸爸,太阳出来月亮回家了吗?”伴随着动听的《吉祥三宝》,学生走进今日的音乐教室。班里有个男生对这首歌曲比较熟悉,和着音乐一起哼唱起来。“同学们,你们刚才听到的这首歌曲是我国哪个民族的? ”话音刚落,只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见这个男生高高地举起小手,自信满满地回答“蒙古族”。“这位同学非常棒,这首歌曲是我国蒙古族民歌。”“今日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蒙古族民歌。”课前我把蒙古族特有的两件物品准备好,放在学生看不到的讲台边。伴奏音乐响起,我拿起放在讲台边的马奶酒壶和银杯,边唱第一句歌词“银杯里斟满醇香的奶酒”边往银杯里斟酒,学生的注意力瞬间被我吸引过来,很多学生像看戏似的,睁大好奇的眼睛。或许他们正在暗思“老师这是要做什么呐?”唱第二句时我端着酒杯往学生中间走去,唱第三句歌词时我走到一位上课特别专注的学生面前,手捧酒杯向这位学生敬上一杯酒。“今日老师带来了蒙古人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