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语文教学资源开发的实施路径语文教学资源开发的实施路径 以往初中语文教学照本宣科,老师讲授较为固定的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热情,严重制约课堂学习效率与效果的提高。新的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那么行动的根基在哪里?笔者觉得可从对教材的发掘、语文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角度,使我们的课堂更为灵动与活泛。 一、寻听余音,拓展学生思维 在对语文课程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中,老师应该是最主要的力行者。尽量找寻到教材中利于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余音”点,下大力气整合这些“余音”,合理转化此类教学资源,促使学生的理解层次在深化的同时展开想象的双翼,达到培育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苏轼所著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时,文章小序中提及写作者是在中秋节所创作的这首词,学生必定会在这一时间背景下联想到一家人因团圆而其乐融融的场景,接下来作者特地谈及“兼怀子由”,是想用这首词抒发自己对亲人弟弟的浓厚思念,这时学生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苏轼的弟弟现在在哪?作者为什么在这个时间怀念自己的弟弟?这里面有什么故事吗?”及时寻找相关联的背景资料就能够很好地解开这些疑惑。 老师可在学生对文章中体现的情感把握的基础上要求他们将自己此前所找到的资料展示出来。大家获得展示后,背景逐渐变得明晰:苏轼与弟弟已经彼此分开七年时间,兄弟之间感情至深,两个人有很多的共同语言,他们均爱好文学且生活上也长期相伴,当时通讯技术有限,相互之间的联系只能依靠书信来往,恰逢花好月圆的中秋佳节,身为哥哥的苏轼自然会想起自己的弟弟,借月来表达自己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在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前,老师安排自主预习要求学生找到和所学文章相关的背景材料,鼓舞他们将自己的所得加以展示,学生们各自的发现所产生的“共鸣”一定能够深化对所学诗词的情感感受,对文章整体的理解也就变得更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为简单。 二、补充资源,变重难为轻松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放手一定不是简单的“甩手掌柜”式的全靠学生自主。为将较为抽象的学习内容具体化、和学生实际生活关系较为遥远的内容可感知化,老师应做大量的资源补充,可检索资源来响应教材。这些资源形式多样成为教学的有益弥补,帮助学生分解难点,紧贴重点。 学习《编中国结》时,老师会根据教学内容定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在了解编结基本方法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涉猎,但教材中所展示的内容相对较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