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贫困山区传统竹木类民族工艺文化产业的活化性开发研究

贫困山区传统竹木类民族工艺文化产业的活化性开发研究_第1页
1/11
贫困山区传统竹木类民族工艺文化产业的活化性开发研究_第2页
2/11
贫困山区传统竹木类民族工艺文化产业的活化性开发研究_第3页
3/11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贫困山区传统竹木类民族工艺文化产业的活化性开发讨论贫困山区传统竹木类民族工艺文化产业的活化性开发讨论 【摘 要】治理贫困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先天劣势的山区民族乡村,选准最为适宜的具有可持续性的产业才是根本。历史上竹木民艺器物成为广西融江流域民族文化的符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当地的主要财源产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竹木民艺逐渐衰落。如今,古的习尚潮流重新回归,亲近自然美和追逐绿色生态,传统生态工艺又萌发了生机。要把民艺产品植入文化进行“活化”开发,使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进入资本市场,以新业态和模式引领八桂传统工艺文化的复兴和走向,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优势文化产业。 【关键词】杜琳,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讨论生、广西科技大学讲师。陕西西安,xxxx。 【作 者】竹木民艺;生态产业;跨界融合;新动能 【 中 图 分 类 号 】 F127.8 【 文 献 识 别 码 】 A 【 文 章 编 号 】 1004-454X(20XX)02-0122-007 西瓯根祖,榫卯木作、竹艺文化传统悠久,尤鼎盛于明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毛竹、杉木资源就是广西融江流域贫困山区少数民族世代生存之本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物美价廉的塑胶制品的大量生产,竹木生态工艺逐渐退出市场。广西融江流域民族传统竹木类手工艺蕴藏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工艺品的造型与款式,表达了民族群体生活的愿望,印刻着民族特有的审美理念和习俗与农耕文化烙印。这些手工艺运用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多维“活化”,重新给予民族文化意蕴,助推其融入城乡居民现代生活,提升其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使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向文化产业的转向,既延伸了农林产业进展链,又成为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传统竹木类手工艺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产品对振兴民族区域经济,繁荣八桂民族文化,提升广阔受众者对生活的审美和区域民族群众长期的稳定的增收,实现安居乐业,仍担负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将成为民族经济可持续进展的新动能。 一、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内涵与竹木工艺的源流及其特点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一)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内涵 民族传统手工艺是指少数民族群体在历史时期生产、生活中以手工为主或借助较为传统的基本生产工具,根据本民族的审美情趣进行的造物工艺与工序过程。民族手工艺品指的是少数民族群体通过造物工艺营造出来的具有一定审美艺术风格的生产、生活产品。本文讨论的民族传统“竹、木手工艺”属于中...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贫困山区传统竹木类民族工艺文化产业的活化性开发研究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