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顽强而生的“80后”批评家

顽强而生的“80后”批评家_第1页
1/3
顽强而生的“80后”批评家_第2页
2/3
顽强而生的“80后”批评家_第3页
3/3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坚韧而生的“80 后”批判家坚韧而生的“80 后”批判家 自去年以来,关于“80 后”批判家难“冒头”的话题,经媒体放大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深究根源时,有论者直指教育体制和学术评价机制,也有慧眼者看出了当下浮躁的社会,对学术讨论的回报大不如从前,年轻人在生活重压下,对文学批判了无兴趣。这些诊断无疑是从根本上切入了当下“80 后”批判家难“冒头”的根本病灶。然而,“80 后”批判家难“冒头”,非一因一果那么简单,它由多方面的因素所致,这包括外界环境和自身问题。 “一个时代应有一个时代的批判家”,当“80 后”作家被媒体、书商炮制、包装,闪亮登场已多年后,作为同龄的“80 后”批判家,至今却依旧寥寥,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社会影响力上衡量,都无法和同辈作家相比。然而,“80后”批判家也并不像悲观者所言,完全了无声息,绝迹于当下火热的文坛。相反,他们正积极发声,坚韧而生。他们中的金理、杨庆祥、黄平、刘涛、何同彬、傅逸尘、徐刚、李德南等等,正以自己的批判实践,改写着当下文学批判的版图。 因本人所供职的云南人民出版社日前正在策划组织一套“80 后评论家文丛”,作为策划和统筹者,且同为从事文学批判的“80 后”,这让我对“80后”评论家的生存状态有了更深的体悟。 本文试图从“80 后”批判家的整体处境、知识结构,以及对较活跃的几位“80 后”批判家目前所讨论的方向和成就作简要介绍,并对这批卓有才识的批判家的未来作一些预测,以便文坛、社会能更全面地了解“80 后”批判家,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扶植。 一、批判的流变与“80 后” 批判家的处境 单纯地讨论“80 后”批判家为何难“冒头”,有点重标轻本,要认清“80后”批判家当下的处境,厘清当代文学批判经历的几次较大的流变,甚是必要,这样,能从根本上理解“80 后”批判家们在当下的处境。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一)当代文学评论的流变 毛泽东 1942 年 5 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文艺界的主要斗争方法之一,是文艺批判”。1949 年在北平召开的第一次文代会上,周扬在《新的人民的文艺》报告中,也明确地提出了“批判是实行对文艺工作思想领导的重要方法”。上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这段漫长的时间内,文艺批判充当了“思想斗争”、甚至阶级斗争的工具。“在 50 年代到 70 年代的大部分时间,批判的那种个性化或‘科学化’的作品解读和鉴赏活动,不是最主要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顽强而生的“80后”批评家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