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高考改革规划需要更实事求是高考改革规划需要更实事求是 [收稿日期]20XX-05-18 [作者简介]刘清华(1971-),男,四川奉节人,教育学博士,南开大学副讨论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考试评价制度讨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进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征求意见稿第十二章,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推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三十四)、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三十五)、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三十六)、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三十七)等四个方面,作了不少深刻的论述。其中也有诸多观点值得商榷或推敲。概言之,高考改革规划需要更实事求是。 一、高考规划中的问题 1977 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制度的正、负功能问题,再次和教育如影随形。其负面功能,则一直是社会批判的焦点。无可否认的事实是,高考制度的恢复与改革,改变了我国大学新生文化素养过低的局面,它挽救了中国的教育,挽救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改变了广阔青年学子的命运。与其它社会分层工具相比,高考制度至今仍旧是最有效、最公平的制度。所以《纲要》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部分,用到的三个关键词,是“推动、完善、加强”。这无疑符合坚持高考、改革高考的总体价值推断。遗憾的是,关于高考制度的负面问题,《纲要》似乎表达得不够清楚,进而对高考制度改革的规划,在思路上和解决措施上,似乎有不少意思不明确甚至缺失的地方。 1.欠严谨的“一考定终身” 《纲要》在“推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部分,提出要“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这种说法,不够严谨。给人的感觉,似乎是我们可以找到一种适切的考试次数,来决定一个人终身的进展。 且不说一次考试决定不了一个人的终身进展,也不符合考试政策的实际。事实上,从 20 世纪 80 年代恢复高考至今,高中就有复习班,落榜学生可以通过补习再次参加高考。更有自学考试,圆了许多学生的大学求学梦,甚至还有许多自考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毕业生已经再次进入讨论生阶段学习。至 20XX 年自考制度建立 25 周年,“我国累计有 1.4 亿人次参加了自学考试,培育了 625 万本专科毕业生,目前在籍考生 4 300 万,每年参加自学考试的考生始终保持在 1 000 万人次的规模”[1]。当然,这种带有情绪化的生活语言,实际上可能说的是,评价标准单一。 2.较模糊的“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办法” 《纲要》在“推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部分,还提出要“探究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办法”。其实,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