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黄永松,何不往回看黄永松,何不往回看 黄永松先生于 1971 年 1 月在台湾创办《汉声》杂志。至今 40 多年来,《汉声》一直致力于对传统文化的记录和保存,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最佳行家出版物。 走进《汉声》在北京的编辑部,墙上、天花板上、地板上、办公桌上、门梁上、阳台上,四处都有传统图案样式。《汉声》内在的丰富从表面溢出来。许多人来这里都会在《汉声》图书馆看一会儿书,像是进入一个宝库寻觅自己感兴趣的宝藏。用《汉声》的话说,他们将要记录的对象分为 5 种 10 类 56 项,并命名为传统中华民间文化基因库,这些对象还需要具备四个条件:一个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是活生生的,一个是传统的,并且必须是民间的。 黄永松先生常年奔走于乡野间,他的办公室也摆放着许多民间特色工艺品 ,记者身临其境,所感受到的时空都被拉长拉广了。边打坐边喝功夫茶,黄永松先生接受了本刊专访。 黄永松的图书馆 《汉声》杂志出版了 200 多本有关传统文化的书。当记者问黄永松,您编了那么多书,您喜爱的书有哪些时,他说要给我看看,他有他的图书馆。《汉声》的图书馆在二层,黄永松的办公室在一层,记者知道黄老师仔细,忙说不用,一会儿采访完了再自己去楼上看。黄永松说,不用,就在你面前。 黄永松拿出随身携带的挎包,掏出里面的两本红色封皮的小书。小书就像加强版的麻将子,跳在了桌面上。 记者拿起其中一本,原来是《道德经》。 “我平常基本上会把道家的《道德经》、儒家的《论语》、佛家的《金刚经》放在包里。这三本对我来说最重要,我走到哪里看到哪里。坐车的时候或者休息的时候,我都会看。这就是我自己的很丰富的图书馆。三个小书,不见得要大,不见得要多,是你自己要有所选择。”他说。 “是不是到了一定厚度的时候,真的会觉得有那一两本书足矣。”记者问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到。 他笑着说:“是的,以少胜多。有时候多了反而成为负担,把你压垮了,你要知道它的核心精神是什么,你要追求的是什么。” “我做《汉声》40 多年了,这三本书是核心,它们也会延伸出很多内容。”他说。 “那反复看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反复看,这个时候的理解跟我下回的理解会不一样,所以好的东西会涵盖无数的智慧在里面,会给你无限的想象力。这次我得到这个启发,下次我得到那个启发。” 黄永松的编书密码 黄永松善于用文字与图像表达他所理解的民间传统文化,他说文化的表达就像水果一样,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