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制订的。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内涵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收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一 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课程标准》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等。课程标准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融入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并突出健康为目标的一门课程。有关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等也都是紧紧围绕着增进健康这一主题进行陈述的。 二 构建课程的目标体系 《课程标准》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课程特点构建了五个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为: 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 《课程标准》并不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这给各个学校、教师和学生留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只要各个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和特色,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就可以《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 三 拓展课程的学习内容 《课程标准》根据健康三维观、体育本身特点以及国际课程的发展趋势,拓展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学习内容的拓展有助于本课程目标的实现。 四 划分学习水平 《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将中小学的学习划分为六级水平,即水平一至水平五分别相当于小学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