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东晋南北朝前期门阀制度的确立与鼎盛东晋及南北朝前期是门阀制度的确立与鼎盛时期。 魏晋时期按官位高低形成的门阀制度, 东晋以后逐渐转化成按血统高贵与否区别的门阀制度, 出现了”膏腴之族”、 ”华族”、 ”高门”、 ”次门”、 ”役门”等长时期内一般不因官位有无、 高低而发生变动的社会等级。北魏孝文帝也进一步接受这种门阀制度, 广泛推行。确立时期门阀制度的特点确立时期门阀制度的特点有三: 一、 人品的评定由西晋”二品系资”, 犹重德、 才, 进一步演化成完全以血缘关系区别的门阀高下为标准, 德、 才已不在考虑之列。即所谓”凡厥衣冠( 冠族华胄) , 奠非二品; 自此以还, 遂成卑庶”( 《宋书·恩幸传序》) 。因而后来便出现了”门地二品”之用语①。官职的清浊, 升迁之迟速, 是否达到五品以上清官高位, 全都与门阀或门地是二品还是卑庶相适应。《晋书·王述传》: 出身第一流高门太原王氏, ”人或谓之痴, 司徒王导以门地辟为中兵属( 官品七品清官) ”。王导是东晋开国元勋, 她不依德、 才, 而依门第辟人, 自开一代风气。《南史·谢方明传》: 出身第一流高门陈郡谢氏, 东晋末刘穆评她与另一著名高门济阳蔡廓曰: ”谢方明可谓名家驹, 及蔡廓, 直置并台鼎人, 无论复有才用”。就是说单凭门阀, 两人今后就有资格当三公( 官品一品) , 何况还有才能。总之, 这个时期一般不再是官品决定人品和门第高下, 而是门品决定官品。至南北朝, 高级士族特权更加制度化。南朝前期有”甲族( 高级士族) 以二十登仕, 后门( 低级士族) 以过立试吏”之格, 见《梁书·武帝纪上》。第一流高门依惯例能够”平流进取, 坐至公卿”。北朝前期魏孝文帝”制定姓族”, 全盘接受并推行魏晋以来门阀制度, 任用官吏, ”专崇门品”, 形成”以贵承贵, 以贱袭贱”②。 二、 户籍上的士庶界限, 一般说不再是以九品官品之有无, 而是由血缘关系区别的门阀高低来划分。《宋书·宗越传》: ”本为南阳次门( 即低级士族, 不服徭役) ”。东晋未地方长官赵伦之发觉户籍混乱, 乃命长史范觊之加以整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顿。范”条次氏族, 辨其高卑”, 宗越被改定为”役门”, 需服徭役。后来宗越以军功升为”扬武将军( 官品四品) , 领台队”, ”启太祖( 宋文帝) 求复次门”, 许之。可见, ”次门”、 ”役门”是按”氏族”血统”高卑”决定的; 而且一般并不因家族中是否有人出仕及官位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