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觅食行为与反捕行为 一、觅食行为 二、最优觅食行为及其机制 三、觅食行为的可变性 四、反捕行为 一、觅食行为:动物通过摄食行为以取得作为构成躯体、进行一切活动、以及保证个体生存与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同时动物主要通过摄食行为与其他生物建立联系(如竞争、共生、寄生等),从而影响种群密度、分布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摄食行为:完整的摄食行为,包括食物的输入(肉食动物的捕食或草食动物的采食)、处理(取食前处理、咀嚼、消化吸收,组成本身结构物质并通过氧化作用产生能量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以及废物或未利用的物质的排出 动物的搜寻技能:临界密度假说:猎物密度与其被捕食概率呈不规则相关,低密度时可形成特定搜寻印象的感觉识别机制以有效捕食,但在高密度时不依赖这种机制,以增加某些稀有食物的捕获率,使食谱保持多样化 食物有利性原则:捕食者通过觅食活动所获得的能量将随着这种食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在达到一定密度后,猎食这种食物的有利性便不再随着食物密度的增长而增长了 动物通常会选择有利性大的食物而放弃有利性小的食物,即使它此前一直在吃 大山雀优先取食鳞翅目幼虫、亲鸟带大食物喂雏 动物的捕食技巧:搜寻和驱赶:如章鱼、许多节肢动物、许多鸟类和哺乳类捕食者 潜步追踪和埋伏:变色蜥蜴、许多猫科动物(虎、豹、狮等)、狗鱼等 远距离追击:如狐、狼、鬣狗科动物等 截断退路:如掘土蜂、矮避役、狮子 (绕道问题) 累垮猎物:如兽类、海星 利用诱饵:分食物诱饵和性诱饵,如鮟鱇、鹰龟、 萤火虫、蜘蛛 集体围猎:鹈鹕、狼、几种犬科动物、狮子、海鸥、蚂蚁等 使用工具:蚁狮、套索蜘蛛、兀鹰、猴类、黑猩猩 食物的处理:食物处理是指动物得到食物之后和开始进食之前对食物进行的必要加工过程 食物处理的难易程度是动物选择食物的一个重要因素 鸟类能辨认并拒食发育不全或虫蛀的种子,被寄生的幼虫和卵也会被鸟或寄生蜂拒绝 对陌生食物的回避和试探:动物在遇到陌生食物时常常表现出回避反应,对待有警告色或有毒的食物时尤其明显 年幼动物刚开始独立觅食时对不熟悉的食物常表现出试探行为,随觅食经验的不断积累,这种试探行为逐渐消失 广食性动物对陌生食物的试探有时会保持终生,在饱食时更为强烈,与最适食谱的建立有关 最优觅食行为及其机制:1 .最优化觅食 最有效率的捕食者:受自然选择的强大压力,动物的捕食必须尽可能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