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经济发展与公众心理健康相协调的必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科学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改变,社会价值观趋向于多元化,原本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关系随着因社会重新分工,财富的变迁而日趋紧张,社会公众心理压力也相应增大,在这种状况下公众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突出,若不及时加以调适和解决,必然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文明进步,其后果轻者造成公众方向迷失、信仰危机、社会冷漠、自我逃避;重者会使公众社会认同度降低,亲社会行为减弱,反社会行为增加。因此在当前关注和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引导措施促进全民心理健康是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国民素质提高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大事。一、公众心理健康的基本涵义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二、中国社会公众心理发展的整合趋向自1971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极大的提高,生活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呈现开放性和多元化发展。1、积极心态仍占主流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的价值观与社会心态变得越来越主动和积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中国在世界主流国家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对国家的未来也越来越充满信心。2000年进行的一项对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市民的调查表明,大多数中国人对新世纪中国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中国人自信心的提高,并不仅仅是精神嬗变的单纯结果,更重要的是,它以中国社会六十年来尤其是近三十年来的经济变革和国力增强作基础。进入21世纪,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中国制造”取得了全球通行证;中国经济经过连续二十余年的高速增长,早已摆脱了1978年前“短缺经济”时代的困窘。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正在形成和壮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原先单纯付诸于口号和游行的极端的政治参与方式变得理性而多样化:在中国农村继续发展“村民自治”政治实践的同时,在城市中,不但普通的“白领”中产阶级和私营业主都具有较高的政治参与热情,而且“海归”精英阶层也同样希望能有自己的“政治平台”,“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声音”。2、消极心态依然存在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导致了社会利益格局的重组和利益关系的变化,以及利益分配方式的改变;促使新的社会或利益阶层出现了,不同阶层间的矛盾和冲突产生了;原有的社会体制、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弊端暴露出来,各种腐败现象和犯罪行为也大为上升。这一切都使得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受到冲击,导致了人们的思想震荡和心理失衡,尤其是随着网络平台的建立,社会监督、舆论能力增强,贫富差异的增大,贪污腐败现象的增多,生活压力的增长,社会信仰的迷失,在虚拟网络和青少年中,公众心理日益趋向于仇富、恶官、盲目信仰形式等。三、公众心理健康的社会意义公众健康的心理对社会稳定、精神文明建设和自身事业成功、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是十分重要的。1、公众心理健康是其质量幸福生活的内部条件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适应21世纪社会的要求,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感受生活的幸福。2、公众心理健康是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的稳定依赖于构成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稳定和良好的发展。而每个社会成员的稳定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其心理健康状况和亲社会行为的不断提高。3、公众心理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表现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由物质的丰富程度来反映,还体现为其社会公众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文明程度。而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程度往往与公众的心理素质状况密切相关。公众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这个社会的经商文明程度就越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是事关社会稳定发展,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三、如何保持经济发展与公众心理协调1、建立完善的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调控是社会公众心理健康维护的关键和内在条件,是从社会公众自身入手解决心理健康问题。(1)引导公众积极体验和乐观对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