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内陆无水港进展模式与对策讨论 前言”无水港”是一种集约化的、 大规模的物流设施集中地和多种物流路线的交汇地, 具有综合、 转运、 集散、 调节、 加工、 物流配送、 信息服务等功能的物流中心[1]。从其进展的历史看, 无水港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主要基于陆港双方各自的需要: 一方面, 内陆企业为了节约进出口成本改进投资环境和进展区域经济而同意成为沿海港口在内陆地区的货源集散点; 另一方面, 沿海港口为了争夺腹地拓展货源而有意在内陆地区寻找”代理人”。另外, 铁路运输企业经过无水港的集货功能也能够获得规模上的优势而降低成本。随着内陆地区货运量的增长, 传统的货物进出口方式的弊端日益凸显, 因为假如出口货物想一次申报则必须随货物到港口才能办理相关的手续; 假如在属地报关则货物到港口后还需要二次报关、 二次查验才能放行, 交接查验手续十分繁琐, 而且时间长、 成本高。相比较而言, 无水港这种新的运输组织形式因为降低了物流成本, 提高了通关效率而得到迅速进展。但无水港在中国的进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既无成熟的理论基础, 也无法律规范其进展的法律法规制度。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进展, 外贸出口量逐年递增, 港口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沿海各地区都在大力改建、 扩建、 新建港口, 港口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如何争取到更宽阔的经济腹地和货源, 在内陆地区建设无水港, 是港口进展的一种必定选择。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摘要: 从无水港进展的影响因素出发, 论述了无水港进展的动力机制; 经过对中国”无水港”运作现状的剖析, 指出当前无水港进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经过国内外无水港进展的经验借鉴, 从规划、 建设和运作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内陆进展无水港的对策。关键词: 内陆无水港; 进展模式; 对策建议1 国内外无水港进展现状分析1.1 国内无水港进展现状分析中国自 年 10 月首开具有无水港性质的朝阳口岸后 ,无水港成为了沿海各大港口拓展内陆腹地的重要战略之一 ,其对于改进中国中西部地区招商引资环境,促进内陆地区对外经贸进展有着重要意义 。当前 ,中国无水港建设模式主要有三种 : 港口企业为主的建设模式、 内陆地区为主的建设模式 、 内陆和港口企业共同开发的建设模式。在现有的少数关于无水港建设的文献中, 大都将无水港定位在港口拓展腹地的竞争手段,内陆地区经济进展的催化剂,并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无水港建设的一些问题。然而 ,随着国际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