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知识关于翻译讨论 翻译的学术讨论之素养是什么? 这个题目让人很自然地想起学术名篇”The Nature of Academy”。作者在文中所形貌的社会各阶级强加给学术的悲痛在我们的传统学术范式中亦依稀可辨。学术要关注什么? 学术讨论要引领何种潮水? 学术怎样突破世俗屏障修成正果? 这是真正钟情于学术的人们所注目的题目。这些题目, 在这次讲习班的历程中, 被中国译界的同仁们作了一种自出机杼的解释。 正如中国译协的向导黄友义、 孙承唐和《中国翻译》杂志常务副主编杨平在开幕式上所提倡的那样: 这次研讨, 重在”全面地前进宽大翻译事情者的素养”, 重在”头脑模式的革新”, 重在”抛砖引玉”! 这种理念, 很快就在开讲人许钧老师的陈诉中得到印证。许老师对她的译著《红与黑》中的文句是怎样剪裁未作任何叙述, 而是从”传统与创新”的角度, 对翻译、 翻译学和翻译品评等题目进行了宏观的剖解。这位来自南京大学的博导还以她自己的亲身履历, 说明确作为一处翻译学的导师应该怎样引导门生和学界进入高条理的学术讨论和国际交换的种种途径。许钧教授是重要从事法汉翻译讨论与教学的专家, 这次与她的偕行刘清静教授一同出如今以英汉翻译为主的讲台上, 这种部署自己就意味深长: 作为构造者的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 旨在突破学科讨论的界限, 寻求一种”殊途同归”的学术效应。 ”殊途同归”, 还表如今这次讲习班对西席和讲题的选择上。从西席来看, 主讲人当中有八十多岁的译坛名宿程镇球、 许渊冲, 有年富力强的翻译家孙致礼、 庄绎传、 徐亚男, 也有许多三、 四十岁的著名中青年学者。各路好汉派别纷歧, 看法精致纷呈。演讲的课题从宏观到微观, 从理论到实践, 从笔译到口译, 从文学翻译到外交翻译、 政论翻译、 执法翻译、 出现出多条理、 多视角和高品位的学术讨论特色。 在宏观方面, 翻译学的学科配置和理论讨论代表了主流。来自北京大学的辜正坤教授以”点到为止”的要领, 向学员们先容了她的《翻译学通论》的理路组成, 意在引导门生进入宏观翻译学与微观翻译学的重要层面。同是讲翻译学, 香港浸会大学的潭载喜教授则是从西方翻译模式谈起, 阐发了西方翻译模式的强与弱, 并对翻译学生长的路向作了预测。清华大学的王宁教授则基于对现在翻译及其讨论之现状的思考, 试图对举世化时期的翻译进行重新界说和定位, 并对举世化进程中翻译的作用做出描绘。王宁以为: ”翻译如今端庄历着一种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