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集中区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建议留守儿童现象是新时期改革开放政策给予人的施展才华,谋求发展,创造财富,贡献社会的良好机遇所派生的一种社会现象。父母双双外出,其子女留守在家读书,过早离开父母,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怀,他们生活、学习和心理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境遇,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较差,价值观念扭曲,安全难以保证。学校是留守儿童接受良好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他们融入群体、享受温暖、脱离孤独、摆脱危机、形成良好道德、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安全之家、幸福之家。把留守儿童托管给学校,是广大家长的强烈要求,努力创造宽松的寄宿环境,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是社会的责任。调查数据显示,石潭镇所辖42个村,4个居委会,7.088万人,16所学校,6131个中小学生,其中初中生2648人,小学生3483人。初中学生中有留守儿童359个,占初中生数13.6%;小学有留守儿童443人,占小学生数12.7%。农村初中因为近年学生人数减少以及县办江声、云龙、凤凰中学集中招生,适度缓解了寄宿生的压力,加上国家重视并加大初中寄宿制学校建设投入力度,虽仍有很大困难,但矛盾正在逐步缩小。而农村小学寄宿问题已是该引起各级非重视不可的时候了。如石潭中心小学,属镇中心区,共983个学生,现有寄宿学生355个,占学生总数的36.2%;古城中心小学属农村平原区,共850个学生,寄宿生263人,占学生总数的30.9%,其中留守儿童占寄宿生总数的79.8%;列家桥、白托中心小学,属山区学校,寄宿学生分别占学生总数30.2%和29.8%,这些小学寄宿条件很差:一是无标准充足的住宿条件,基本是学校想方设法挤用教室,公用场所安置学生居住;二是无合格厨房和食堂,数百人拥在一块,空气不流通,大热天更难以忍受;三是无洗漱场所,没有浴室,无法解决学生热水的供应;四是无合格的护理人员和护理编制。基于上述现实,为减少家长对子女的过多牵挂,精心安置留守儿童,建议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集中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集出财力,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努力创建留守儿童的幸福家园。石潭政协联工委张伏秋许慧娟许利君赵志清张夏初周达闻2012年2月8日关于加强乡镇宣传文化站建设的建议乡镇宣传文化站是农村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党委、政府组织群众、发动群众、鼓舞群众的得力助手,他具有传播知识、交流信息、推广技术、收集民情、开展文体活动等重要功能。对巩固发展农村建设、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推广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构建和谐社会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目前农村乡镇宣传文化站还没有引起各级的高度重视,条件简陋,设备不齐,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石潭镇宣传文化站,现有在编人员11人,退休4人;在职的11人中,中专毕业2人,高中毕业2人,初中毕业7人;工资由财政预算按每年每人1.1万元包干,其余部分由站内有线电视自收解决。近年来,他们秉承服务“三农”的基本宗旨,克服重重困难,立足实际,更新观念,创新农民素质教育方式方法,发挥现代广播电视的特有优势,广辟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多彩栏目,让政策法规、科技知识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的诸多信息走进千家万户,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帮助农民致富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1、传播科学技术,有效推进了产业发展。石潭宣传文化站充分利用有线电视站自办节目,把对农民科技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提高农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到常抓常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传递致富信息,有效促进了经济繁荣。有线电视站通过自办节目,以流动字幕的形式播放种、养殖技术,推广优良的农家产品,并及时播送各种用工信息,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热忱做实用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者,成为了农民朋友寻求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的好帮手。3、服务风俗文化,有效增进了社会和谐。宣传文化站充分利用电视的功能作用,根据群众要求,推广全民健身理念,每天定时播出广场舞教学光盘,并对其进行指导与培训,农村姐妹们很快学会了城里的流行舞蹈。同时不断更新舞蹈曲目,广场舞很快在全镇推广,成为了农村的广阔文化娱乐活动。村民在自娱自乐的同时,既丰富了文体生活,又提高了身体素质及文明素质,显现出农村的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