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师的生命与发展21世纪的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充分发展;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发展。然而,我们看到了学生的生命意义,却似乎忽视了对教师生命意义的关注;走出了“学习即被塑造”的误区,却走不出“教书是一种职业”的思维约束;看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体生命价值,却往往忽视了教师在学校教学中的生命体现;希望教师承担起完善学生生活的重任,可学校管理却没有给予教师一个展现完整生命的舞台。关注教师的生命与发展,是学校人本管理的核心和必然走向。一、确立生命的意识尽管学校也强调教师是学校的主人翁,管理要以教师为本。但是,过分地强调科学管理,强调量化考评,以严格的制度、冷冰冰的数字去约束教师,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被严重挫伤。在以权力与服从为主要管理方式的学校管理模式中,管理者往往把自己推向教师的对立面,完全依赖于制度和所谓的规范,所以制定了烦琐而刻板的制度、条例,以此来规范教师的种种行为。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教师得不到精神上的尊重,只是被动的服从,不可能真正发挥出创造性。这种管理,其本质是一种非人的管理,是见物不见人的表现。人是生命的存在,教育是人生命的主要历程,它基于自然的生命,又在现实的生命中追求生命质量的完善。“教育关注个体,关注人,意味着要去关注个体作为生命体的存在,关注其外显的活生生的生命崭露,关注其内隐的、活泼的、流动的生命情感化育。”教师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教师期望得到人们的尊重,期望获得他人的关爱,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教师以学生为本,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发展和谐的学生;学校也只有以教师为本,才能形成个性鲜明、学识超群的优秀教师群,才能使学校得到长足的发展。因此,学校管理在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有序化的同时,也应该确立生命的意识,关注生命,以师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二、尊重纷呈的个性中国文化是一种群体、集体取向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中,社会的利益、集体的价值是一切价值的最终依据,是一切个体的最终依归。“人”只存在于神圣化了的抽象共同体中。我国的教育在这种“社会本位”价值观的指导下,过多地强调了政治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的培养,而忽视了一个个具有鲜活个性和精神内涵、多样兴趣爱好与追求的现实生活中的主体――教师。“每个人之间有所不同,即都有其自我独特个性,具有不可重复和不可替代的唯一性。这种自我独特性或唯一性是每个人得以存在的根据和理由,因而也是每个人有其个人价值的理由和根据。”正是因为生命的独特性,才使得个人的存在有其意义和价值。教育的最大价值在于在每一个个体独特生命的基础上去促进他的成长与完善,而不是去遏制、压抑和抹杀这种个性和独特性。作为生命体,每一位教师都是独特的,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有独特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在道德水准、人格修养、心理素质、学业水平、工作能力乃至个性爱好都是千差万别的,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也是独特的。而且,教师是最富有个性、特长的群体,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去发展、探索属于自己的特色,用自己的努力去成就自己。所以,在管理中,要承认教师的这种差异,在尊重个性、承认差异的前提下,努力求同存异。倡导生命关照的管理,应该是一种“人性化”的柔性管理,要能体现出对人的基本尊重和关怀,它的实施不是用来压抑人性、限制生命发展的多样性,而是用来保证人性的张扬,促进个人潜力的挖掘和发挥的。三、倡导自由的发展科层制管理是现代社会中效率最高的管理方式。在科层制管理中,人被视为一种抽象的组织存在,办学效率成了学校评估的首要标准,教师为了追逐效率,不得不以一种标准而严谨的组织理性来规束自我,成为组织理性中的牺牲品。在权力矩阵中,每一个教师的权利与义务都被规定的细致而明晰,必须各安其分、各尽其职,不能随意扩大其行动阈值。英国政治学家哈耶克(V.Hayek)曾认为:“自由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人人生而不同,每个人的独特性是每个人的生命的独特性之所在;而强制之所以可恶,正是因为它把人看成了没有自己思想和灵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