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内容摘要:学生心理健康欠佳是我国教育工作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我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学生的心理调节:一、建立“心灵对话本”,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二、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三、用远大理想的推动作用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四、重视“罗森塔尔效应”的激励作用,开展生日祝福活动,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五、用无限的爱心感化学生,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大家请看下面几则材料:一个年仅10岁的小学生,因为期中考试成绩未达到父母要求,心中害怕,便离家出走,在外流浪多日,险些被人拐买;某名牌大学的一位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因在一次晚会上唱歌跑了调,引起同学的哄笑,便觉得无地自容而自杀;美国依阿华大学一位刚获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因为竞争压力和人际关系紧张,精神崩溃,竟开枪打死6人,然后自杀。上述几个案例都来自权威报刊杂志的报道。大家再看下面几个事例:一高中学生因没有完成作业而想跳楼自杀,幸亏老师和同学们及时阻止而未发生恶果;一学生因学习成绩不如同学而割腕自杀,幸亏抢救及时而未酿成悲剧;一学生因迷恋武侠小说精神迷茫而离家出走,险些命丧他乡;一学生因不堪忍受学习的重负而和死去的二大爷展开对话。上述几个事例都发生在一所普通高级中学。据调查,有心理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随年级升高呈递增趋势。42.73%的学生做事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67.62%的学生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48.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以上案例和数字反映出我国教育工作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欠佳。中学阶段既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道德观的重要时期,中学生所处的年龄时期是心理断乳期,也是危险期。因此,我们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勇于探索,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意培养学生开朗坚定的性格、稳定乐观的情绪,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文明意识,使他们学会自信、自立、自强、自律。要适当创设挫折情境,使其掌握克服挫折及自我心理调节的技巧。从而使他们德、智、体、性、情全面发展。我在平时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下面是我的几点做法和体会。一、建立“心灵对话本”,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观察不仅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基本方法,而且在学校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技巧在于善于察觉儿童的天赋善于确定足以使他们施展其智力与创造力的领域,并向他们提出一些在完成中需要克服某些困难从而使他的才能进一步发展的那种任务。”观察应该在学生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学生的行为。我在平常的教学过程、课外活动、学生的交往过程直至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注意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行为动作、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的表现。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我还让学生建立了“心灵对话本”,让学生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到“心灵对话本”上,我定期查看,以便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在高一第一次期中考试后,我观察到一名学生神情恍惚,又通过“心灵对话本”发现他是为学习成绩的不理想而苦恼把自己和一名同学比感到处处不如他,又因弟弟有病,所以产生了轻生的想法。针对这种情况,我和他进行了促膝长谈,分析他成绩不理想的各种原因,提出了改进学习方法的具体措施,帮助他树立正确的比较观。我还让周围的同学多帮助关心他,让各科老师指导他的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这名学生克服了心理障碍,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现在已由班里的下游上升到中上游。二、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古人云:言为心声。此话虽然未必全真,但也有几分道理。有经验的班主任,经常通过与学生的促膝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谈话可以最亲切、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察言观色、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