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南水北调工程方案综述简介12024 年 4 月 19 日南水北调工程方案综述简介[ -02-02] 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 水利部天津勘测规划设计讨论院 8 月 29 日 南水北调工程深受各级领导和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5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关怀下,有关部门和单位做了大量的调查、讨论、勘测、规划、设计及重复论证工作,在经过近百种方案比选后,提出了从长江下游、中游、上游分别引水的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同时,还对其它调水设想和解决北京市用水的一些应急调水方案进行了讨论。 社会各界人士出于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关怀,纷纷献计献策,不断提出一些替代或补充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的调水方案设想。 一、南水北调工程规划讨论历程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南水北调工程从1952年开始讨论至今已半个世纪,规划讨论历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探究阶段(1952~1961年) 1952年8月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编写了《黄河源及通天河引水入黄查勘报告》。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时,在听取了黄委主任王化云关于从长江引水接济黄河的设想汇报后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能够的”,提出了南水北调战略构想。 1953年2月毛主席在视察长江时又谈到了南水北调问题,与当时的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简称长办,1989年6月改为长江水利委员会,简称长委)主任林一山探讨了可能的调水线路。 1957~1958年长办完成了《汉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和《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提出从长江上、中、下32024 年 4 月 19 日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游多点引水,接济黄、淮、海的总体布局。 1958年9月黄委编写了《金沙江引水线路查勘报告》,初步认为从金沙江引水入黄河能够满足三门峡以上地区缺水要求。 1955~1958年中央先后在四次全国性会议上提到南水北调。1955年3月,邓子恢副总理在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指出:黄河本身水量不足,需要考虑从汉江或其它邻近河流引水补充黄河水量。在1958年3月中央成都会议上,毛主席说:“打开通天河、白龙江,借长江水济黄,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连起来了。”1958年春,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在西北六省(自治区)治沙会议上,提出从金沙江调水的设想;同年8月,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明确提出“全国范围的较长远的水利规划,首先是以南水北调为主要目的...